Blog Archive

Sunday, February 28, 2010

Engineering Concrete Repair, Waterprofing, Epoxy Works

Ad by Connect Marketing Services (170,109 corporate emails)
 
 
This email is Broadcasted by an email marketing company "Connect Marekting Services".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promotion emails, please click to unsubscribe. For customer service inquiry please email us.
For any claim please write to Connect Marketing Services, we will be fully responsible for this activity other than our clients.
 
 
©2010 Connect Marketing Services -All rights reserved. Terms and Prices are subject to change.

Train The Trainer - 12, March 8 - 12, 2010

Ad by Connect Marketing Services (168,420 corporate emails)
 
 
This email is Broadcasted by an email marketing company "Connect Marekting Services".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promotion emails, please click to unsubscribe. For customer service inquiry please email us.
For any claim please write to Connect Marketing Services, we will be fully responsible for this activity other than our clients.
 
 
©2010 Connect Marketing Services -All rights reserved. Terms and Prices are subject to change.

生-产计划与物料控-制提q升训i练

taannj.share 详.细.见.写。字.板.压.缩.包 taannj.share@blogger.com

Amy Wang邀請你參加非虎不可-虎王爭霸賽的線上麻將大賽

【非虎不可-虎王爭霸賽】蔡壹琳揪您打麻將,搶奪現金20萬!!!

蔡壹琳、舞佰、粥杰倫、陳汗點、愛殺正在金明星麻將等您來挑戰~~!!!


現在申請比賽帳號,免費贈送3000比賽幣,讓您直接參賽贏獎金!!
誠邀任何年齡層的麻將高手、高高手,搶奪虎王寶座,冠軍「虎王」更可獨享高達20萬的獎金。
還有~~還有~~只要您進入前16強~~通通都有獎辣~~!!!讓您非摸不可,非胡不可~~非中不可~~~~!!!!


點我趕緊參加

取消訂閱

Re:Re:Re:新法下的人力资源操作及风险

Saturday, February 27, 2010

你是否有加薪15%的機會?狂想$$大調查~免費體驗課程

取消訂閱

Re:Re:岗位.分析.与专业任职.资格标准.设计iacv

Daiwan Living 100227¡]¸­¶³¦à¡^

魔神

 

有一對夫婦一起在打高爾夫球,球場附近都是豪宅。丈夫說:「妳打球的時候還是小心一點,別把人家的窗戶打爛了,賠不起的。」

太太說:「知道了!知道了!別煩我。」一球飛去,就那麼巧打破了人家的窗子。

 

丈夫大叫:「唉!現在我們只好去向人家道歉。」他們走到這家門口前敲門。

「進來。」屋裡一個聲音傳出。他們推開門,看到滿地都是碎玻璃,還有一個古董瓶子也打爛了。

 

沙發上一個男人說:「你們就是打爛玻璃窗的人嗎?」「是!」丈夫回答:「對不起!」

 

「你們根本不用道歉。」那個人說:「我要感謝你們都還來不及,老實告訴你吧!我是個魔神,被關在那個瓶子裡已經有1000年了。現在你們把我解放,我可以給你們一人一個願望,留一個給我自己。」

 

「好極了!」丈夫大叫:「我要在有生之年,每年有300萬。」 


「沒問題!300萬已經存入你的戶頭ㄌ。」

太太接著說:「我要在全世界都有間大屋。」
  
「沒問題!屋契已經給妳送上ㄌ。」夫婦大樂,於是反問魔神:「那你的願望呢?」

魔神向丈夫說:「我在瓶子裡1000年ㄌ,沒碰過女人,我的願望是和你太太做愛。」

 

夫婦商量ㄌ一下,覺得自己甚麼都已經有了,給魔神來一下舒麻爽快的,也沒甚麼損失嘛----。

 

於是太太就很高興ㄉ跟著魔神到ㄌ樓上房間去,2人大戰ㄌ300回合舒麻爽快之後,魔神累癱了躺在床上休息,隨手點了根煙抽著,然後轉身問那也累癱軟ㄌㄉ太太說:「你們都多少歲了呢?」
 
「我們都已經35了呀。」那太太回答道。


那魔神懶洋洋得意地笑著說:「都35歲的人了,還相信有魔神?」

 

 

不敗給自己

 

摘錄自「轉念——扭轉逆境的智慧」李雪峰著


一位棋道高手退下來後被聘為教練,他培訓年輕選手的方式十分特別。他不教年輕棋手們怎樣去進攻別人,也不教年輕選手們如何運用謀略

,他和徒弟們天天對奕,分出輸贏後,讓他們記住他們自己對奕時的每一步,然後,讓棋手們仔細推敲他們自己的每一步落子,找出自己的失誤,這就是他安排給那些年輕棋手們的作業。找出自己失誤多的,他就表揚,找出自己失誤少的,他就十分嚴厲地予以批評。


這樣教的時間長了,那些年輕棋手們紛紛就有了意見,大家都說他的教棋方式太單調,既不能旁徵博引講出令人信服的理論,也沒有實戰的經驗和技巧,雖說他過去是個棋道高手,但他不適宜當教練,同行的幾位教練也對他十分不解,怎麼能如此教棋呢,不傳謀略,不傳技巧,只讓棋手自察失誤,如此怎麼能培訓出一流的棋手呢?


面對年輕棋手們的不滿和同行教練們的不解,他依舊我行我素,還是認真的讓棋手們個個體察自己對奕時的失誤,有時,他只是給他們一個簡單的提醒,更大的失誤,都讓年輕棋手們自己去發現和體察,剛開始時,每局對奕下來,每個棋手都能找出自己的諸多失誤,甚至許多人都覺得自己簡直是個臭棋簍子。但天長地久,那些棋手們的失誤越來越少了,有的甚至一局對決下來竟沒有一次的失誤。這個時候,選手們開始向他要求說:「給我們傳點理論和技巧吧,對奕,畢竟是要取勝於別人,不是自己和自己決勝負,沒有謀略和技巧怎麼行呢?」


他冷冷一笑說:「棋道,沒有什麼技巧,也沒有什麼謀略,一個對奕高手,最大的技巧就是能輕而易舉地發現自己的破綻,最高的謀略就是能夠避免自己的失誤!」後來,他培訓的選手參加對奕大賽,和許多頂尖的棋手對決,很多高手都紛紛被他們一一擊敗,那些高手們驚訝不已,各個搖著頭嘆息說:「這些年輕選手們太厲害了,雖說他們沒有什麼技巧和謀略,但我們卻絲毫找不到他們的破綻和失誤,他們贏就贏在他們沒有失誤上。」


獲勝之後,那些年輕選手們欣喜若狂地回來向他報喜,他說:「一個棋手能否贏得別人,技巧和謀略都無關重要,最重要的是他要贏得自己

,杜絕自己的失誤,沒有失誤,就沒有破綻,任何人都對你束手無策了。」


是啊,人生難道不是一場對奕嗎?那些善於發現自己不足的人,他們及時克服自己的失誤,不給自己的對手留下絲毫破綻,穩紮穩打,步步為營,於是他們獲勝了,而那些不能發現自己不足的人,他們的失誤造成了一個又一個的破綻,給了對手一次次進攻他們的機會,於是,在一次次的不慎失誤裡,他們被對手抓住機會徹底擊敗了。


自己的失誤,往往就是對手擊敗自己的機遇,許多時候,我們並不是失敗於自己的弱小,而僅僅是失敗於自己的失誤。


失敗,常常是因為自己首先敗給自己。(修行似乎也是如此!)

 

 

機智的處世態度,羔羊的說服力

 

一個牧場主養了許多羊。他的鄰居是個獵戶,院子�養了一群兇猛的獵狗。這些獵狗經常跳過柵欄,襲擊牧場�的小羔羊。

牧場主幾次請獵戶把狗關好,但獵戶不以為然,口頭上答應,可沒過幾天,他家的獵狗又跳進牧場橫衝直闖,咬傷了好幾隻小羊。

忍無可忍的牧場主找鎮上的法官評理。聽了他的控訴,明理的法官說:" 我可以處罰那個獵戶,也可以發布法令讓他把狗鎖起來。但這樣一來你就失去了一個朋友,多了一個敵人。你是願意和敵人作鄰居呢?還是和朋友作鄰居? "

 

"當然是和朋友作鄰居。 "牧場主說。

"
那好,我給你出個主意,按我說的去做。不但可以保證你的羊群不再受騷擾,還會為你贏得一個友好的鄰居。 "

法官如此這般交代一番。牧場主連連稱是。

一到家,牧場主就按法官說的挑選了3隻最可愛的小羔羊,送給獵戶的3 個兒子。

 

看到潔白溫順的小羊,孩子們如獲至寶,每天放學都要在院子�和小羔羊玩耍嬉戲。

因為怕獵狗傷害到兒子們的小羊,獵戶做了個大鐵籠,把狗結結實實的鎖了起來。從此,牧場主的羊群再也沒有受到騷擾。

為了答謝牧場主的好意,獵戶開始送各種野味給他,牧場主也不時用羊肉和乳酪回贈獵戶。漸漸地兩人成了好朋友。

要說服一個人,最好的辦法是為他著想,讓他也能從中受益。

 

 

放下.放空.放平.放心.放手 

新來的小沙彌,對什麼都好奇。
 
秋天,禪院裡紅葉飛舞,小沙彌跑去問師父:「紅葉這麼美,為什麼會掉呢?」

 

師父一笑:「因為冬天來了,樹撐不住那麼多葉子,只好捨。這不是『放棄』,是『放下』!」


冬天來了,小沙彌看見師兄們把院子裡的水缸扣過來,又跑去問師父:「好好的水,為什麼要倒掉呢?」
  

師父笑笑:「因為冬天冷,水結凍膨脹,會把缸撐破,所以要倒乾淨。這不是『真空』,是『放空』!」
 
大雪紛飛,厚厚的,一層又一層,積在幾棵盆栽的龍柏上,師父吩咐徒弟合力把盆搬倒,讓樹躺下來。小和尚又不解了,急著問:「龍柏好好的,為什麼弄倒?」
 

師父臉一整:「誰說好好的?你沒見雪把柏葉都壓塌了嗎?再壓就斷了。那不是『放倒』,是『放平』,為了保護它,教它躺平休息休息,等雪霽再扶起來。」
 

天寒,加上全球金融危機,香油收入少多了,連小沙彌都緊張,跑去問師父怎麼辦。
 

「少你吃?少你穿了嗎?」師父瞪一眼:「數數!櫃裡還掛了多少衣服?柴房裡還堆了多少柴?倉房裡還積了多少土豆?別想沒有的,想想還有的;苦日子總會過去,春天總會來。你要放心。『放心』不是『不用心』,是把心安頓。」
  
春天果然跟著來了,大概因為冬天的雪水特別多,春花爛漫,更勝往年,前殿的香火也漸漸恢復往日的盛況。師父要出遠門了,小沙彌追到山門:「師父您走了,我們怎麼辦?」

 

師父笑著揮揮手:「你們能放下、放空、放平、放心,我還有什麼不能放手的呢?」

 

 

有愛不覺天涯遠!

 

她十五歲那年,父親死於一場車禍。家裡塌了半邊天,她的心也完全塌了。

 

從小她就是父親最寵愛的寶貝,可是幸福到此戛然而止。那個沉悶的夏天,她封閉了自己,幾乎不和任何人說話。

 

她看著母親依然衣著光鮮地上班下班,和別人談笑自如,心就像被針尖一點點地刺了個遍。

 

她不明白,難道父親的離去在母親心裡竟然沒有留下絲毫痕跡?

 

父親去世之後她的生日那天,母親一大早就起來上市場買東西,說要熱熱鬧鬧地給她過生日,並且叮囑她放學後把要好的同學都請到家裡來。

 

晚上,她獨自回來,看到家裡流光溢彩,人聲鼎沸,桌子上還擺著三層的生日蛋糕,上面插著十六支蠟燭。

 

她剛一進門就被一群男人和女人圍了起來,紛紛往她手裡塞禮物,祝賀她生日快樂。

 

母親在旁邊興奮地介紹,這是趙伯伯,這是許阿姨……母親問:「怎麼沒帶同學回來啊?我準備了這麼多的菜呢!」

 

這樣熱鬧的場面,讓她不可抑制地想起了父親,突然悲從中來,歇斯底里地喊了一句:「沒有爸爸的生日,我不快樂!」

 

她把手裡的禮物統統摔在地上,又把桌子上的蛋糕砸了個稀爛,留下不知所措的母親和一屋子尷尬的人,頭也不回地跑進自己的房間,把門重重地關上。

 

那天晚上,她半夜起來上廁所的時候,忽然聽到一陣壓抑的哭泣聲。

 

她在母親的房門口站住,房裡的燈還亮著,母親背對著她,肩膀劇烈地抖動著。

 

這是父親離世後她第一次看到母親哭,她也第一次發現,原來母親的肩膀竟是如此瘦削。 她默默地站了一會兒,終於走進去,輕輕地攬住了母親的肩頭。

 

第二天,她起床時發現床頭放著一張字條:嬌嬌,爸爸在天上看著我們呢,我們兩個在一起要快樂地活著,他才會開心。愛不覺天涯遠,哪怕是隔著兩重世界。

 

「有愛不覺天涯遠。」她反覆讀著這七個字,淚如泉湧。

 

她上高三那年,母親因為公司績效不好失業了。

 

母親從舊貨市場買了一輛三輪車,去水果批發市場批些水果回來,蹬著三輪車到大街小巷叫賣。

 

有一次,她準備回家跟母親要錢買複習資料,走過一個路口時,正好看到母親的三輪車停在那裡,有個人在挑剔蘋果的顏色不好、價格太貴

,母親謙卑地賠著笑臉,不住地說好話,那人還是不依不饒,秤完了非要再添上兩個。

 

母親急了,正爭執的時候,突然有人喊:「員警來了!」母親一驚,錢也不要了,騎上三輪車就跑。

 

那條街正在挖暖氣管道,母親沒留神,三輪車便歪進了旁邊新挖的土溝裡。

 

她看見母親慌忙的爬起來,扶正三輪車,也顧不上撿掉落在地上的蘋果,繼續蹬著車往前飛奔。

 

她跑過去把地上的蘋果撿起來,看著母親瘦得厲害的背影飛快地消失在街角,她突然蹲在地上,淚水再也忍不住地流了下來。

 

母親就是這樣艱難地供她讀完了大學。她又得到了全額獎學金,要出國深造。

 

臨走的那天晚上,她抱著枕頭來和母親一起睡,母親把所有該叮囑的都叮囑了一遍。她依偎著母親,一直沈默,到開口說話時,已是淚眼婆娑:「媽,我走了,你怎麼辦?」

 

母親拍拍她的頭,笑著說:「傻丫頭,有愛不覺天涯遠,我會照顧好自己的。等你回來,買了大房子,接我去享福。」母親輕輕地笑著,可是她的手卻是顫抖的。

 

學成歸來,已是兩年之後。她憑著優異的成績被一家大公司高薪錄用,還提供了樓房。

 

她把母親接到新家,母親歡天喜地地在陽臺上種滿了花,把她的床單被罩都洗了一遍。

 

有一天夜裡,她聽見母親一直咳嗽,起來去看,母親卻閉著眼睛,好像睡熟了。

 

第二天,母親說想家了,要回去。

 

她急了,說:「你要回哪兒去?這就是我們的家啊!」母親執意要回,她無奈,只好送母親回去。母親回家後一直咳嗽,最後竟咳出血來。

送母親去醫院檢查,竟是肺癌晚期。醫生埋怨她:「怎麼這麼晚才送來?」

 

「怎麼這麼晚才送來?」她一遍遍地問自己。九月的陽光燦爛耀眼,可是她的世界卻失去了顏色。

 

一個月後,母親靜靜地去了。最後的時刻,母親抓著她的手,嘴唇翕動。她俯身上前,把耳朵貼在母親的臉上,聽到母親用微弱的聲音說:

「乖 …… 不怕 …… 有愛 ……不覺天涯遠 ……

 

有愛不覺天涯遠!她跪在母親床前,淚如雨下。子女長大,會慢慢體會到父母的愛心。

 

子女愛父母的愛心和父母愛子女的愛心,會疊在一起,彼此之間沒有代溝,沒有時差,真正成為一家人。

 

但是,大都是……為時已晚。

 

 

活在當下吧!

 

 

我們的教育能否教育出這種小孩呢?(這種媽媽呢?)

 

這事發生在普吉島的 ClubMed 渡假村,那時我在那裡擔任中英文的翻譯公關。

 

有一天,我在大廳裡,突然看見一位滿臉歉意的日本工作人員,安慰著一位大 約四歲的西方小孩,飽受驚嚇的小孩已經哭得精疲力盡了。

 

問明原因之後,我才知道,原來這位日本工作人員,因為那天小孩較多,一時疏忽,在兒童網球課結束後,少算了一位,將這位澳洲小孩留在網球場。

 

等到她發現人數不對時,才趕快跑到網球場,將這位小孩帶回來,小孩因為一個人在偏遠的網球場,飽受驚嚇,哭得浠浬嘩啦的。

 

現在澳洲媽媽出現了,看著自己的小孩哭得慘兮兮的。如果你是這位媽媽,你會怎麼做?是痛罵那位工作人員一頓?還是直接向主管抗議?或是很生氣的將小孩帶離開,再也不參加『兒童俱樂部』了?

 

都不是!請看--  

 

我親眼看見這位媽媽,蹲下來安慰四歲的小孩,並且很理性的告訴他:『已經沒事了,那位日本姊姊因為找不到妳而非常的緊張難過,她不是故意的,現在你必須親親那位日本姊姊的臉頰,安慰她一下!』

 

當下我只見那位四歲的小孩,墊起腳跟,親親蹲在他身旁的日本工作人員的臉頰,並且輕輕的告訴她:『不要害怕,已經沒事了!』

 

就是要這樣的教育,才能養出寬容、體貼的孩子吧!  體貼別人,也等於體貼了自己的心。 

 

世界地理上的25個"最"

 

你有多瞭解我們所居住的這個星球?以下的25個問題你能答出幾個?

點擊小圖你將看見答案,讓您能在領略當地風貌的同時獲取相關知識。

 

世界最大的島群

世界最厚之地

世界最高的高原

世界最大的沙漠

世界最大的洋

世界最大落差的瀑布

流域面積最大的河流

世界水溫最高的海

世界最淡的海

世界最大的淡水湖

世界最高峰

世界上最高的死活山

世界最大的珊瑚礁

世界最寬的瀑布

年降水最多的地區

世界風力最大的地區

世界最大的風浪區

地球表面最低點

世界最長的山脈

世界最大的盆地

海岸線最長的國家

海洋最深深度

世界最長的河

世界最大的三角洲

世界最大的內陸湖
 

 

 

 

「食」在好用的十五招 管好貪吃的嘴

 

15招,不知不覺少吃100卡!我們每天平均要做200多個與食物有關的決定,食海浩瀚,到底該怎麼吃,才不會天天罪惡感?

                                      文╱王梅 (更多詳細內容,請詳閱本期《康健雜誌》)

    

康乃爾大學教授汪辛克研究發現,一個人平均每天必須做出跟食物有關的決策超過200個。

 

譬如,一早起床,心裡盤算著該吃稀飯、三明治、奶油貝果還是燒餅油條?喝豆漿、咖啡還是牛奶?速食店的牛肉漢堡讓人垂涎?隔壁麵包店剛出爐的起司奶酥、法國麵包也散發誘人的香味?

 

到了午、晚餐,內容更是五花八門。餛飩麵、牛肉麵、廣州炒飯、焗烤海鮮、義大利麵、牛排、雞腿、烤魚、紅燒排骨,你瞪著菜單左右為難,不知如何抉擇。

 

食海浩瀚,到底該吃什麼?該怎麼吃?答案是:什麼都可以吃,但要吃對份量、時間、地點和方法。

 

美國科羅拉多丹佛大學人類營養中心教授希爾(James O. Hill)與心臟科醫師彼特斯(John C. Peters)認為,只要一天減少100卡熱量就能減輕體重,重新安排餐盤擺放與改變飲食行為與習慣,且不致讓我們覺得被剝奪,吃自己想吃的東西,讓飲食來配合我們的生活方式

 

●第1招:飲食控制比運動重要

 

飲食和運動必須雙管齊下,這是老生常談。但一旦吃了太多,想靠運動減重,「效果遠比不上飲食控制,」萬芳醫院劉燦宏醫師指出,即使在跑步機上把自己累得半死,卻依舊大吃大喝,體重並不會下降。

 

通常在減重初期,都是建議先降低食物攝取量;到了中期體重減少一些了再加入運動,增加基礎代謝率;到了減重後期,則必須長期靠飲食與運動雙齊下來管理體重,避免復胖。換句話說,根源仍是在「吃」,少吃,多動,才能讓身材維持苗條。

 

●第2招:別節食而要管理飲食,吃想吃而不是該吃的

 

在潛意識裡,身體會想吃「慰藉食物(comfort foods)」,不必放棄慰藉食物,因為它們會讓人生變得更有樂趣。而且,這些慰藉食物並非都是糖果、爆米花、洋芋片這類放縱食物,其中有些其實非常健康,譬如牛排、牛肉麵,或者巷口的水煎包,它們既能飽足身體,也能安撫心靈,喚回某些情感連結。

 

英國神經語言學家保羅.麥肯納(Paul Mckenna)在《瘦的秘密》大力鼓吹「減重黃金法則」,開宗明義點出,「吃你想吃的,而不是應該吃的。」

 

麥肯納強調,在沒有罪惡感、並且不會變胖的情況下,吃真正想吃的東西,讓飲食行為變得愉悅,並且樂在其中,「最好的方法是,你根本不覺得自己正在節食。」這正是法國女人最擅長的一招:絕不放棄慰藉食物,但少吃一點,達到滿足就停止,而不是「巧克力吃到死」。

 

作家吳仁麟每週固定光顧臺北東區一家霜淇淋店,每次都是吃同樣口味──中份草莓香蕉圓舞曲,再配上幹貝熊QQ軟糖,吳仁麟坦承對霜淇淋有情感依賴,「不吃反而覺得空虛。」這樣吃法並沒有讓他腰圍變粗,吃完也沒有罪惡感,因為他保持規律運動,有進有出。

 

●第3招:有意識地吃,避免不知不覺吃太多

 

漫不經心與漫無目的是飲食大忌,在用餐前先計劃好吃什麼,吃多少,才不會到處亂吃,或者不小心吃過頭。

 

減重或增胖都是漸進或不知不覺的,沒有人一覺醒來發現自己的體重突然增加數公斤,只有在某天穿不下某件衣服時,才驚覺身材怎麼走樣,這種「不知不覺」,正是體重的殺手。

 

吃東西時不要一邊打電腦、看電視、看報紙,會讓你分心,不知道究竟吃進去多少,而是要老老實實坐在餐桌旁邊,「把注意力放在食物,才能充分體會吃的過程,」美國營養專家珍波莉絲(Dr. Melina Jampolis)提醒,除非味覺被滿足了,一般人才會停止進食。

 

●第4招:「真餓」了才吃

 

一旦飢餓感來襲,先弄清楚到底是真餓,還是假餓?高欣農營養師提醒,一定要問自己:「究竟是真的餓,還是嘴巴饞?」

 

專家提供一個簡單的辨識方法:生理上的飢餓是逐漸形成的,通常發生在用餐過後3個小時以上。譬如肚子咕嚕咕嚕地叫,喝水可以暫時抵銷這種情況,一旦吃飽後飢餓感就消失,吃完了感到心滿意足。

 

情感上的飢餓是突然產生的,不定時會發作。譬如「突然想吃霜淇淋、巧克力」的念頭,即使喝了一整杯水或者吃了一堆東西之後仍然存在,一旦你真得吃完了可能會有「吃了不該吃」的罪惡感。

 

人們想吃零食,多半不是因為餓,而是想到一種情境,例如「拿包***來邊吃邊看電視」。如果我們不隨便擺放零食,較易中斷這種情境。

 

●第5招:先發制「食慾」

 

萬一還不到用餐時間卻餓了,該怎麼辦?如果真的想吃:

 

 1.選擇纖維質食物,譬如青蘋果、大蕃茄、蒟蒻、芭樂。經常在餐桌上擺盤水果,而不是零食。

 

2.刷牙,改變口腔味道,幫助減低食慾。

 

3.嚼口香糖。

 

也可以設定一個「飢餓量表」,從1?10設定飢餓的程度,依照飢餓量表進食,6?7是最佳進食指標。進食的份量約7?8分飽,一般少吃10?20%身體不會有感覺。

 

●第6招:化整為零

 

從超市、大賣場買回的大包裝食物,不要整包拿著吃,而是拆開分裝成若干小包裝,或者用較小的容器、盛裝較少的份量,每次只吃固定的「配額」。

 

另外,千萬不要在肚子餓的時候上超市或大賣場購物,而是吃飽以後再去,事前預先寫好購物清單,以免看這個想吃、看那個也流口水,不是吃過頭,就是買了過量的食物。

 

●第7招:吃多少,才拿多少

 

在自助式餐廳用餐,通常也是挑戰食慾的最大考驗,多數人都是清光盤子裡所有的食物,直到衣服都撐不下了,只好鬆開皮帶鈕釦。

 

一個簡單原則:吃多少,才拿多少,「用你的胃吃,而不是用眼睛吃,」營養專家珍波莉絲提醒,吃的速度放慢一點,並且不要全部吃光。

 

一般人都謹記父母告誡「不要浪費,非洲飢民沒有東西可吃」,麥肯納解圍說,「不浪費固然是一種美德,但即使你吃光盤子裡所有的食物,也沒有辦法拯救非洲飢民,那是兩回事。」

 

在你開始吃之前,盤子裡的東西要比你想吃的數量再少20%。汪辛克的研究發現,大部份人可少吃兩成而不自覺。有一個好方法:使用小一點的精緻餐具與瘦一點的杯子。

 

●第8招:把食物移開視線

 

降低食物的能見度,不必隨時拿蛋糕、巧克力考驗自製力,一旦看不見,就比較容易記不得。研究食物上癮與肥胖關係的心理學者哥倫比亞大學教授沙其特(Stanley Schachter)發現,食物愈是不方便取得,愈不容易吃到,就會愈吃愈少。

 

所以一般人吃剝殼蝦仁、蟹肉,會比帶殼蝦子、螃蟹份量多。如果需要排很長的隊伍才能取得食物,也會降低食慾。萬一實在沒有辦法移開食物,譬如某家蛋糕、霜淇淋店,就乾脆繞道避開,眼不見為淨。

 

●第9招:三餐定時定量

 

又是老生常談,但的確有利多理論,可以保持身體的飲食節奏,維持荷爾蒙濃度的穩定,才不會精神不濟或情緒不穩。

 

進餐順序:先喝湯,再吃青菜、飯、肉。選擇肉類食物的優先順序為:魚、雞鴨、豬牛羊。烹煮食物的方式依序為:清蒸、水煮、燉滷、燒烤,儘量不吃油炸。花生、瓜子、腰果等高熱量食物少碰為妙。

 

●第10招:做個人飲食日誌

 

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姚怡君醫師分析,一般人在決定吃東西時,大都只是依照習慣模式或者當下的衝動,並非經過理性的選擇。如果一個人下定決心改變吃東西的行為模式,重新建立習慣,做飲食日誌是一個有效的追蹤方法。

 

姚怡君通常建議病人至少做一個月的飲食日誌,好處是,瞭解自己的飲食習慣,包括吃的內容、份量、場合、時間,根據這份日誌再重做組合分配。譬如,碳水化合物盡可能安排在中午以前吃掉;晚餐在睡前4小時吃完;水果、蔬菜攝取量平均分攤在三餐等。

 

●第11招:用預算控制食量

 

若是擔心自己吃太多,從管理荷包下手也是一個有效方法。

 

CNN曾經報導一個真實的例子。受到不景氣衝擊,美國農業部擔心很多低收入家庭負擔不起高昂的伙食費,特別推出一個SNAP膳食計劃,讓民眾在有限的預算內仍能維持營養均衡。

 

CNN駐紐奧良特派員西恩?高樂伯斯(Sean Callebs)決定親身體驗這項計劃的可行性,利用每個月僅有的176美元(約6100元新台幣

)購買食物。平均一天6.28美元的伙食費,以前只夠高樂伯斯買一份超級漢堡速食,現在只好用來採買一些基本食材,譬如穀類、雞蛋、雞肉、蔬菜、水果等,捨棄零食與一向愛不離手的健怡可樂。

 

剛開始的前10天,高樂伯斯十分不能適應,甚至覺得自己過得很悲慘,但到了後來便漸入佳境,他根本忘了健怡可樂這件事。他的同伴故意買了可樂回來考驗他,「你可以在半夜把它喝掉。」但他碰都不碰。

 

自從開始改變飲食習慣,高伯樂斯發現腰圍減少了好幾吋,褲帶變鬆了,意外達到瘦身效果。另外,困擾他很久的胃酸逆流毛病,竟也不藥而癒。他甚至連價值觀也改變了,「我不但丟棄垃圾食物,也不再崇尚名牌,過得很踏實。」他很滿意目前的狀況,打算繼續保持這種飲食方式,「我會黏著不放。」

 

●第12招:「重複」是致勝關鍵

 

關於減重,大家都期待戲劇性的結局。美國有一個創下高收視率的《終極減肥者》電視節目,參賽者短短幾個月內甩掉20?30公斤以上的肥肉。《時代雜誌》事後追蹤,這些「減重冠軍」回到現實生活,不但復胖,而且比以前更重。

 

事實證明,維持體重比瘦下來更難,那是一種對生活態度的自我承諾。每天做一點,變成生活的一部份,不費什麼力氣,時間久了,自然會累積出驚人效果。真正的「勝利者」並不是抱回獎金的那一天,而是每天在生活裡奮戰不懈的「終極維持者」。

 

●第13招:設定短、中、長期目標

 

減重最怕動機不夠強。劉燦宏遇到第一次來門診的病人,一定先開口問:「你是自願來的,還是被別人逼來的?」如果是後者,成功率通常很低。動機愈主動且目標愈具體,譬如「年底要拍婚紗照」,成功率幾乎可以達到100%。

 

訂定目標不要好高騖遠,譬如半年減10公斤,不如1個月減1公斤。萬芳醫院復健科林硯農醫師指出,多數人減重像溜溜球,來來回回。一般正常人1個月減掉0.5?2公斤是合理範圍,目標訂在超過3公斤就很困難,而且不切實際。

 

至於是否需要天天站在磅秤上量體重,林硯農認為不必如此斤斤計較,因為體重隨時上上下下,不是絕對可靠的指標,一個人在1天之內的體重就有可能相差1公斤,若是在1?2公斤內來來回回,不需要特別大驚小怪,只要心中知道目的地,並且一直航向那個目標,飲食行為就不會偏離。

 

●第14招:正面強化思考

 

「樂觀積極的人找方法,悲觀消極的人找藉口,」長庚精神科姚怡君醫師觀察,個性差異的確會影響減重結果,減重不能只靠意志力,還得靠正面的想像力,不斷地激勵、強化自己的信念。

 

譬如,隨時告訴自己,「我要成為一個苗條的人,」想像自己減重成功的模樣,可以得到哪些好處──交到異性朋友、穿上漂亮的衣服、找到更好的工作等,「心在哪裡,收穫就在哪裡」。

 

●第15招:不過度自我苛責

 

偶爾失手是人之常情,有時難免偷懶,或者鬆懈,突然吃下太多霜淇淋、巧克力,這很自然會發生,不必苛責自己,跌倒了,再爬起來,只要繼續照著原來的方式做下去,最怕自暴自棄。

 

法國女人偶爾也會誤入歧途,但她們會立刻回到正軌,而不是自我放任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Box 1:生理期如何吃?

 

女性遇到生理期會不自覺想吃慰藉食物,而且會因為水腫,體重增加1?2公斤,這是自然症狀。萬芳醫院營養師高欣農建議,食物儘量以溫熱為主,可以喝黑糖水、代糖紅豆湯、低脂或脫脂牛奶,也可做適度運動,改善生理不適。

 

Box 2:焦慮壓力時怎麼吃?

 

長庚姚怡君醫師提醒,很多人用「吃」當作對抗壓力的手段,並不恰當,最好能多培養其他方面的興趣嗜好,運動、養寵物、種花,或者找人傾吐煩悶,「不要只有『食物』一個朋友。」

 

感到心情鬱悶焦慮時,可準備一些高纖、水果等替代性食物,或者乾脆做其他的事,轉移注意力,等到「想吃」的念頭過了,通常就不會再想。萬一實在還想吃,淺嚐即止,達到滿足就好。

 

Box 3:Party狂歡時怎麼吃?

 

在那種場合,很容易失控,最好遠離食物檯。如果無法避免,每道食物以「一湯匙」為限,萬一有人強迫你喝酒,可用「過敏」、「心悸」等理由婉拒,或者乾脆提早離開那個場合。

 

Box 4:宴席、聚會、喝喜酒時怎麼吃?

 

可以事前先吃一點,以免到時候吃過量,或者第二天少吃一些,增加運動量等。三五好友邀約聚餐,人之常情,但一週1次為限,2次以上就算太多,經常邀你大吃大喝的酒肉朋友,最好敬而遠之。

 

 

維生素D抗病新鬥士

 

太陽光作為維生素D的一個來源不但完全免費﹐而且非常充裕﹐至少對地球上多數地區來說是這樣。各種補充添加劑也差不多同樣價廉物美

。不過﹐有越來越多的專家認為﹐許多人體內的維生素D含量不足﹐特別是那些整天在室內工作娛樂、層層塗抹防曬劑的人更是如此。而且

﹐專家們對維生素D的瞭解越多﹐攝取不足的危害似乎也越讓人擔心。

 

人們早就知道維生素D對強健骨骼至關重要。但最新研究發現﹐它還能幫助人體抵禦多種疾病的襲擾。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上個月的一項研究發現﹐維生素D攝取不足的男性罹患心臟病的風險更高﹐其他研究還揭示出﹐維生素D不足與乳腺癌、卵巢癌、前列腺癌、胃癌

、膀胱癌、食道癌、腎癌和肺癌有關。此外高血壓、中風、糖尿病、牙周疾病、風濕性關節炎、多發性硬化症、黃斑部病變、精神疾病以及慢性疼痛的發生也與人體內維生素D水平過低脫不開關系。

 

非營利組織維生素D協會(Vitamin D Council)創始人約翰•康奈爾(John J. Cannell)說﹐這聽起來彷彿一派胡言﹐但如果你瞭解到維生素D會轉化成一種參與維持人體200多種基因的類固醇激素﹐也許你就不會這麼驚訝了。

 

廣告目前為止﹐維生素D最有效的來源是陽光中的紫外線B(UVB)﹐它能將人體皮膚中的一種膽固醇轉化成維生素D。如果一個人在紐約戶外穿著泳衣曬20分鐘日光浴﹐那麼他體內合成的維生素D比喝200杯牛奶吸收的維生素D還要多。不過﹐UVB強度會隨地理緯度、雲層覆蓋情況、季節和一天具體時間的不同而發生明顯變化。在每年11月至次年2月之間﹐北緯42度(即從加州北部邊界至波士頓連線)以北地區的陽光就不足以幫助人們合成足量的維生素D。研究人員對緯度和發病率進行研究後發現了一些頗能引人深思的規律。比如﹐古巴等國的1型糖尿病患者就比紐西蘭和瑞典等國少得多。

 

皮膚黝黑者和老年人借助日光合成維生素D的能力弱於年輕人和膚色較淺的人。而且UVB不能穿透防曬係數在8以上的玻璃或遮陽鏡。

 

人們很難從飲食�攝取大量維生素D。直接含有維生素D的食物很少﹐只有鮭魚、鯖魚、金槍魚等高脂肪魚類﹐以及動物的肝臟和蛋黃。從上世紀30年代開始﹐美國就在大部分牛奶中添加維生素D﹐以預防軟骨病。

 

人們普遍接受的一個觀點是﹐大多數人都需要補充一定量的維生素D﹐問題是﹐該補充多少﹖美國1997年頒佈的指導意見是﹐從出生到50歲每天應補充200國際單位(IU)﹐51-70歲補充400IU﹐71歲以上補充600IU。但許多專家以及美國醫藥協會(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都在敦促政府參照最新研究結果對該標準進行修訂﹐Institute of Medicine正在討論如何著手。

 

而一些組織已不願再坐等。美國兒科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表示﹐母乳喂養的嬰兒每天需補充400IU的維生素D。全美骨質疏鬆症基金會(National Osteoporosis Foundation)則建議50歲以上的成年人每天至少補充800-1,000IU以防發生骨折。還有一點﹐維生素D3比D2的效果更好。

 

你可以通過測血來瞭解體內的維生素D水平﹐檢測過程大約需100美元。應測量25-羥基維生素D指標﹐而不是1,25-二羥基維生素D。如果每毫升血液中前者的含量達不到20毫微克就屬於偏低水平。含量在30毫微克/毫升以上時就能產生抗癌能力。華盛頓內科醫生艾倫•波辛基(Alan Pocinki)一直在對他的病人進行測試﹐他們大多是從事室內工作的白領。波辛基發現﹐大約半數病人的25-羥基維生素D含量低於20毫微克/毫升。

 

借助日光合成維生素D時不存在過量的問題﹐因為如果體內含量已較高﹐新合成的維生素D量會相應減少。對口服補充維生素D的人﹐Institute of Medicine的建議是不要超過每天2,000IU。但有些專家認為這個上限太低。維生素D可能產生的毒副反應包括腎結石和心律不齊﹐但非常罕見。

 

以上這些有關維生素D的討論是否已經讓你頭昏腦脹了﹖美國癌癥協會(American Cancer Society)藥物副總監蘭恩•利奇費爾德(Len Lichtenfeld)說﹐許多人被各種相互矛盾的資訊給搞糊塗了。該協會建議人們通過服用藥物補充維生素D﹐而不是靠曬太陽。利奇費爾德說

﹐我們需要對維生素D對健康的好處以及適宜水平等問題有更多的瞭解﹔美國人在人種、地區分佈和敏感度方面區別很大﹐不可能拿出一個一刀切的推薦意見。

 

 

 

2009年01月13日華爾街的最新報導

 

'Alternative' Medicine Is Mainstream

The evidence is mounting that diet and lifestyle are the best cures for our worst afflictions.

 

替代療法將成為主流

 

研究顯示:『飲食』和『生活』型態將會是我們抵抗煩惱和折磨的最佳良藥

By DEEPAK CHOPRA , DEAN ORNISH , RUSTUM ROY and ANDREW WEIL

In mid-February, the Institute of Medicine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and the Bravewell Collaborative are convening a "Summit on Integrative Medicine and the Health of the Public." This is a watershed in the evolution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a holistic approach to health care that uses the best of conventional and alternative therapies such as meditation, yoga, acupuncture and herbal remedies. Many of these therapies are now scientifically documented to be not only medically effective but also cost effective.

 

在二月中旬,美國國家科學院醫學研究所和布萊威爾整合醫學組織合作召開"中西醫結合與國民健康高峰會",其所討論的議題為一整合醫學演進上的分水嶺:利用傳統和替代療法,例如『禪修』、『瑜伽』、『針灸』和『草藥』的優點來截長補短,達到更全面性的醫療保健。許多上述的療法在現有的科學文獻中,已被證實不僅有醫學療效且同時具有成本效益。

 

Martin Kozlowski

President-elect Barack Obama and former Sen. Tom Daschle (the nominee for Secretary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understand that if we want to make affordable health care available to the 45 million Americans who do not have health insurance, then we need to address the fundamental causes of health and illness, and provide incentives for healthy ways of living rather than reimbursing only drugs and surgery.

 

總統當選人Barack Obama和前參議員湯姆Tom Daschle  (衛生與公共事業部長的被提名人)瞭解--如果想要負擔得起4千5百萬個沒有健康保險的美國人民醫療保健,我們必須提出影響健康和病症的基本原因,並且對健康的生活方式提供誘因和鼓勵,而不只是一昧地對藥物和手術提供補償。 

 

Heart disease, diabetes, prostate cancer, breast cancer and obesity account for 75% of health-care costs, and yet these are largely preventable and even reversible by changing diet and lifestyle. As Mr.. Obama states in his health plan, unveiled during his campaign: "This nation is facing a true epidemic of chronic disease.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Americans are suffering and dying needlessly from diseases such as obesity, diabetes, heart disease, asthma and HIV/AIDS, all of which can be delayed in onset if not prevented entirely."

 

 

目前心臟病、糖尿病、前列腺癌、乳腺癌和肥胖症佔75%的醫療保健費用,然而,絕大部分的情況都可以藉由改變『飲食』和『生活』方式去防止和改善。Obama的競選期間,他對國民健康政策作了以下的陳述:"這個國家正面臨慢性疾病的蔓延,越來越多的美國人因為肥胖、糖尿病、心臟病、哮喘和愛滋病遭受不必要的折磨和死亡,即使沒有完全的預防這些慢性疾病,仍可延遲它們發病的時間。"

 

The latest scientific studies show that our bodies have a remarkable capacity to begin healing, and much more quickly than we had once realized, if we address the lifestyle factors that often cause these chronic diseases. These studies show that integrative medicine can make a powerful difference in our health and well-being, how quickly these changes may occur, and how dynamic these mechanisms can be.

 

最新的科學研究顯示:假若我們能夠遠離這些造成慢性疾病的生活型態,身體卓越且迅速的復原能力,將超出我們目前的認知。這些研究也表示出中西醫學結合所能創造出的動態機制為何,以及能夠在多快的時間內,為我們的健康福祉帶來顯著的差異。

 

Many people tend to think of breakthroughs in medicine as a new drug, laser or high-tech surgical procedure. They often have a hard time believing that the simple choices that we make in our lifestyle -- what we eat, how we respond to stress, whether or not we smoke cigarettes, how much exercise we get, and the quality of our relationships and social support -- can be as powerful as drugs and surgery. But they often are. And in many instances, they're even more powerful.

 

多數人傾向於相信醫學上的突破來自於新的藥物研發、雷射、或者是高科技手術療程,而很難去認同—只要我們在生活中作一些簡單的改變,就能達到像藥物和手術的效用,舉例而言:我們吃什麼?我們如何處理生活上的壓力?是否有抽菸的習慣?花了多少時間健身?以及人際關係的好壞和能夠取得的社會支援等;甚至有許多實例顯示,這些生活上的改變,可以帶來更強而有力的影響力。

 

These studies often used high-tech, state-of-the-art measures to prove the power of simple, low-tech, and low-cost interventions. Integrative medicine approaches such as plant-based diets, yoga, meditation and psychosocial support may stop or even reverse the progression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diabetes, hypertension, prostate cancer, obesity, hypercholesterolemia and other chronic conditions.

 

這些研究通常是使用尖端科技的測量方法去證明低科技且低成本中繼處理方式的功效。中西醫結合包括:草本天然的飲食、瑜伽、禪修和社會心理社會的支援,這些方法或許能夠阻止、甚至徹底轉變冠狀動脈心臟病、糖尿病、高血壓、前列腺癌、肥胖病、高膽固醇和其他慢性病的蔓延。

 

A recent study published in the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found that these approaches may even change gene expression in hundreds of genes in only a few months. Genes associated with cancer, heart disease and inflammation were downregulated or "turned off" whereas protective genes were upregulated or "turned on." A study published in The Lancet Oncology reported that these changes increase telomerase, the enzyme that lengthens telomeres, the ends of our chromosomes that control how long we live. Even drugs have not been shown to do this.

 

國家科學研究院學報刊登了最新的相關研究:上述的方法甚至可能在幾個月內改變數百個基因基因表現表達的型態,基因與癌症和心臟病都有關連性,當有防禦性的基因被上調或啟動,就能使病症的發炎反應情況下調或抑制。在《柳葉刀—腫瘤學》雜誌上發表的一篇研究報告也指出:這些變動會使端粒酶的數量增加,即能使位於我們的染色體末端、控制壽命長短的端粒長度增加;然而,即便是依靠藥物,也無法做到如此。

 

Our "health-care system" is primarily a disease-care system. Last year, $2..1 trillion was spent in the U.S. on medical care, or 16.5% of the gross national product. Of these trillions, 95 cents of every dollar was spent to treat disease after it had already occurred. At least 75% of these costs were spent on treating chronic diseases, such as heart disease and diabetes, that are preventable or even reversible.

 

就本質上來說,我們的" 醫療保健系統" 是疾病照護系統。 美國在去年花了$2.1兆,或者說是16.5%的GNP在藥物治療上;在這龐大的金額裡,每一塊美元,即有95分是用在已發生的疾病治療上,且至少有75%的成本是花費在那些可以被阻止、甚至是徹底杜絕的心臟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上。

 

The choices are especially clear in cardiology. In 2006, for example, according to data provided by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1.3 million coronary angioplasty procedures were performed at an average cost of $48,399 each, or more than $60 billion; and 448,000 coronary bypass operations were performed at a cost of $99,743 each, or more than $44 billion. In other words, Americans spent more than $100 billion in 2006 for these two procedures alone.

  

就以心臟方面的手術來舉例最為清楚,根據美國心臟協會提供的數據,在2006年中,執行 1.3百萬個氣球擴張術的平均成本為$48,399,或者說是超過$600億,而448,000個冠狀動脈搭橋手術的平均成本為$99,743,或者說是超過$440億。換句話說,在2006年裡,美國人在這兩個手術上,花費了超過$1000億。

 

Despite these cost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published in April 2007 in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found that angioplasties and stents do not prolong life or even prevent heart attacks in stable patients (i.e., 95% of those who receive them). Coronary bypass surgery prolongs life in less than 3% of patients who receive it. So, Medicare and other insurers and individuals pay billions for surgical procedures like angioplasty and bypass surgery that are usually dangerous, invasive, expensive and largely ineffective. Yet they pay very little -- if any money at all -- for integrative medicine approaches that have been proven to reverse and prevent most chronic diseases that account for at least 75% of health-care costs. The INTERHEART study, published in September 2004 in The Lancet, followed 30,000 men and women on six continents and found that changing lifestyle could prevent at least 90% of all heart disease.

 

根據2007年四月出版的新英格蘭醫學期刊中,一隨機對照試驗的結果可發現:儘管已投入了大量成本,血管修復術和支架置放術並不能延長患者的壽命,甚至不能阻止心臟病在緩解期間發作(95%接受該手術的病患)。而冠狀動脈搭橋手術,亦僅能延長不到3%的患者壽命。

 

因此,醫療保險、其他保險業者和個人支付億萬元在像修復術和搭橋手術等的外科手術,通常是危險、侵入、昂貴且近乎無效的。假若他們是選擇將金錢支付在那些至少佔了75%醫療保健成本、但已被證明出能過改善和阻止大部分慢性疾病的綜合醫學上,只需很少的花費。2004年9月出版的《柳葉刀》雜誌中,國際心臟病研究報告指出,在追蹤遍佈六大洲的3萬名男女性後,可以發現改變生活方式,能夠阻止至少90%的心臟疾病發生。

 

In Today's Opinion Journal

That bears repeating: The disease that accounts for more premature deaths and costs Americans more than any other illness is almost completely preventable simply by changing diet and lifestyle. And the same lifestyle changes that can prevent or even reverse heart disease also help prevent or reverse many other chronic diseases as well.. Chronic pain is one of the major sources of worker's compensation claims costs, yet studies show that it is often susceptible to acupuncture and Qi Gong. Herbs usually have far fewer side effects than pharmaceuticals.

 

再次覆述:那些造成美國人民早逝的疾病,遠遠超過能夠藉由改變飲食和生活型態而預防的病症。改變後的生活方式不只能夠阻止或徹底轉變心臟疾病,對於其他慢性病也有同樣的效果。慢性病所帶來的痛苦,是工作者的費用索賠成本的主要來源之ㄧ,然而,研究指出,這些痛苦經常能夠透過針灸和氣功改善,且草藥帶來的副作用通常遠少於合成的西藥。

 

Joy, pleasure and freedom are sustainable, deprivation and austerity are not. When you eat a healthier diet, quit smoking, exercise, meditate and have more love in your life, then your brain receives more blood and oxygen, so you think more clearly, have more energy, need less sleep. Your brain may grow so many new neurons that it could get measurably bigger in only a few months. Your face gets more blood flow, so your skin glows more and wrinkles less. Your heart gets more blood flow, so you have more stamina and can even begin to reverse heart disease. Your sexual organs receive more blood flow, so you may become more potent -- similar to the way that circulation-increasing drugs like Viagra work. For many people, these are choices worth making -- not just to live longer, but also to live better.

 

喜悅、樂趣和自由是能更維持且支持身心在一個良好的狀態;但剝奪和嚴酷並不能。當你的生活中,開始有健康的飲食、放棄抽菸、健身鍛鍊、禪修靜思,擁有更多的愛的時候,大腦就會接受更多的血液和氧氣,因此思路變得更加地清晰、身體也有更多地精力和能量,也就不需要太多的睡眠。僅在短短的幾個月內,大腦產生更多的神經元連結,由於血液更加地順暢,臉孔得到更多的血流,因此皮膚變得容光煥發,且較少皺紋;心臟得到更多血流,因此有更多毅力和抵抗力,甚至能徹底扭轉心臟疾病的發生;性器官接受更多的血流,因此可以變得更加"有力"--相似於使用威而鋼增加循環的效能。對許多人來說,這些改變和選擇都是值得的—不只是為了活得更久,同時有能夠活得更有品質。

 

It's time to move past the debate of alternative medicine versus traditional medicine, and to focus on what works, what doesn't, for whom, and under which circumstances. It will take serious government funding to find out, but these findings may help reduce costs and increase health.

 

現在,我們應該拋開替代療法和傳統療法間的爭論,並針對在哪種情況下,對哪些疾病、哪些人,是有療效或沒有療效來作觀察。這將需要大量的政府基金去研究和發現,但其結果將有助於減少成本和增進健康。

  

Integrative medicine approaches bring together those in red states and blue states, liberals and conservatives, Democrats and Republicans, because these are human issues. They are both medically effective and, important in our current economic climate, cost effective.. These approaches emphasize both personal responsibility and the opportunity to make affordable, quality health care available to those who most need it. Mr. Obama should make them an integral part of his health plan as soon as possible.

 

因為中西醫結合是屬於人民的議題,因此它使得民主黨與共和黨凝聚在一起。中醫和西醫都有他們在醫學上的療效,且對我們當前的經濟環境同樣重要,皆具有其成本效益。這些方法強調以下兩個重點:一為使個人有責任和機會去負擔;二為使有需要的人,都可以得到有品質的健康照護。質量醫療保健可利用對多數需要它的那些人。Mr. Obama應該儘快將中西醫結合的方式,納入其醫療計畫的一部份。

 

Dr. Chopra, the author of more than 50 books on the mind, body and spirit, is guest faculty at Beth Israel Hospital/Harvard Medical School. Dr. Ornish is clinical professor of medicine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Francisco. Mr. Roy is professor emeritus of materials science at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Dr. Weil is director of the University of Arizona Center for Integrative Medicine.

 

Dr. Chopra,超過50本身、心、靈相關書籍的作者,也是Beth Israel Hospital/Harvard Medical School的客座醫師。Dr. Ornish是舊金山-加州大學的臨床教授。Mr. Roy 是賓州大學裡,材料科學的榮譽退休教授。Dr. Weil 是亞利桑那大學綜合醫學中心的主任。

 

 

羽毛球

 

請點選附加檔案-羽毛球.wmv進入觀賞一下一流水準吧。 

 

 

經濟恐慌中的指引

 

人家是怎麼成功的呢?我們只要亦步亦趨的虛心受教就可以了。在這經濟大恐慌中要如何生存呢?請點選附加檔案-經濟恐慌中的指引.doc進去學習學習吧....。

 

 

亂語空間....這是葉雲舟非常用心的胡言亂語,渴望為您創造一個思緒紛飛的思考空間,讓您能夠從此擁有真正美好的快意人生....

 

各位先生,我不幹了!

 

您早,天氣開始轉涼了,可別忙到忘了吃午餐讓身體虛弱就怎樣都劃不來了喔....

 

各位先生,我不幹了!」儲備能量準備隨時說出這句話,表示我們將會是個真正自由與快樂的人了。因為,我們已經準備好了,我們已經是個有能力的人了,可以自力更生,不需依賴任何人,可以做任何我們真正想做的事情……這不正是我們這一生一直在努力追尋的目標和夢想嗎?

 

問題是,我們準備好了嗎?或者是,我們有在做準備嗎?還是?我們只是像尋常一般人等一樣的,只是會沒事時不斷的發發牢騷,然後回過頭來依然只能繼續的沈淪與輪迴呢?!

 

加油吧,清楚的知道自己在為自己的未來準備與前進,會是件既快樂又有意義的事情的。只是,我們必須清楚的知道未來自己要的是什麼,與現在自己應該儲備的是個什麼樣的能量,以及,我們是不是正在正確的路上前進呢?

 

生命短促,我們其實並沒有太多時間可以浪費的,所以就請別再「明天再說吧!」的日復一復的交差了事了,誰知道明天會是一個怎麼樣的明天呢?對吧?!好好的想一想吧,我們不會有什麼損失的啦,總比混吃等死、春夢連連要好上千萬倍的……!

 

 

「四十而不惑」

 

您好,我們須要到四十才不惑嗎?您「不惑」了嗎?真的「不惑」了嗎?....:


隨著年歲的增長與挫敗的折磨、人生的歷練....,感觸越來越強烈,也越來越明白這句話的意思了,您?有此同感嗎?

 

無論我們四十了沒有,疑惑與困擾、痛苦與掙紮基本上是一樣的,只是四十之後,挫折、失敗、障礙、磨練多了,我們越來越瞭解自己,腦筋也越來越清楚了....,我們開始懷疑我們存在的價值與目的是什麼?我們開始追尋生命的意義何在?我們將困在一團迷霧當中不知所措,我們要的到底是什麼?這樣對嗎?這是我們要的嗎?極端的困惑與迷網....,這是每個人必然經歷的心路歷程與人生階段,無有高下又何足掛齒?

 

直到忽然會有的這麼一天,就像萬�晴空一般的,我們腦筋將非常的清楚,也算一種開悟吧?或者算是一種累積成熟的智慧?反正我們就是豁然開朗的接受了真正的我們自己並迎向接下來真正光明的「我們」的人生了!

 

我們真正的瞭解了自己,並斬釘截鐵的明白了自己是什麼?有什麼能力?喜歡的是什麼?要的是什麼?責任是什麼?對我們重要的是什麼?生命真正重要的又是什麼?以及,我們的選擇應該是什麼?這時我們終於可以釋懷並坦然的走上愉快的人生了!這應該就是「四十而不惑」的過程吧?您以為呢?!

 

所以,不用擔心我們的疑惑與困擾,每個人都一樣啦,反正都會碰上的,也都會解決的,因此不用太得意,也不用太失意;就靜靜的面對、思考、接受、處理並繼續前進與享受屬於我們的人生旅程就好了!就對了!對不對?沒關係,反正,總有一天我們都會明白的,會安然渡過的!歿事啦!

 

願大家早日到逹彼岸(其實早就在彼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