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不在妳
小珍有個同事,他們都叫他『大哥』。
有一天,小珍在大哥的辦公室,然後小珍問大哥說:『大哥,難道美麗真的是種錯誤嗎?』
結果,大哥頭也不抬的說:『妳放心,妳永遠是對的!』
評語
有一天,老師發考卷給小明,叫小明拿回家給爸爸簽名。
隔天,老師問小明:「你爸爸說了什麼?」
小明:「老師,『髒話』的部份要去掉嗎?」
老師:「那當然。」
小明:「他一句話都沒說。」
叫她一起來啊(中國版)
公車上人滿為患。緊貼車門的一男一女,男的戴副眼鏡,拎個皮包,一臉隈瑣。女的標準OL的樣子。兩人肆無忌憚地談話……
男:今晚你老公不在家吧? (周圍一下安靜許多…)
女:嗯,他這禮拜都在外地。
男:那今晚可以玩了? (隔壁的大伯扭頭過來看…)
女:你想怎麼玩? (隔壁的阿姨也扭頭過來…)
男:老樣子,我開房間 (隔壁的中學生也扭頭過來…)
女:切,你開房我才不來呢,要嘛我開 (眾人大跌眼鏡…)
男:好,你開,我進來整死你 (周圍群眾倒吸一口涼氣…)
女:以為我好欺負,不曉得哪個弄哪個,吃不消不要求饒
男:你再凶我也只能陪你1個鐘頭,晚上我還要陪我女朋友 (車廂裡有殺氣…)
女:叫她一起來啊
全部車上的人均屏氣凝神…等待下一句……結果他居然接著說……
.
.
.
.
.
.
.
.
.
.
.
.
男:她不會打麻將… (全部暴走)
台灣人抗爭史 - 歷史的教訓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戰敗,聯合國盟軍太平洋總司令麥克亞瑟發出委託命令,指令當時任中國戰區統帥蔣介石,解除在台灣的日軍武裝,但國民黨軍卻趁機佔領並統治台灣。雖然當時有很多知識份子歡迎祖國軍隊來台,不到一年,「祖國」卻帶來空前經濟恐慌與社會破產,遂於1947年2月27日在臺北市爆發「二二八大革命」。二二八起義很快地便擴大到全台灣,可是在3月8日在國民黨從中國調來援兵,從基隆登陸一路殺到屏東,台灣人在此武力鎮壓下死傷慘重,之後台灣社會更是進入長達38年,全世界有名的戒嚴統治。當時的台灣行政長官陳儀,與調派中國軍隊登臺的統帥蔣介石,要對這次二二八事件負起歷史責任。二二八事變,與接下來的長期戒嚴報復,造成台灣一代精英盡滅,劃下臺灣人與中國人之間深刻的痕溝,是台灣人台灣民族,抵抗中國人中華民族,追求獨立建國的分水嶺。
中國國民黨時代,二二八事變時,中南部正在開打,北部卻忙著談和,一旦中國國民黨援軍到,鮮血直流,令人扼腕痛惜。後代的台灣子弟,能不從這段「歡迎祖國軍隊來台」的血淚歷史學到教訓嗎?二二八失敗後,接下來的清鄉運動、白色恐怖、長期戒嚴,經過20年漫長的寒冬,直到1970年代,台灣民主幼苗,才又漫漫地在台灣這塊土地上萌芽成長。1979年發生高雄事件、1986年民進黨冒險成立,終於2000年政黨輪替,後代的台灣子弟,能不知道這段黑暗辛酸歷史嗎?在2010年代的自由民主時代,能容許台灣「再次被出賣」給中國嗎?
中國國民黨從初期高壓統治台灣,由反攻大陸到中華民國在台灣,到現在的走向被中共統一併吞,這段正在台灣進行的現代殖民史,台灣人要如何來團結與抗爭呢?瞭解歷史的真像不是要尋求報復,而是要避免再犯類似錯誤,造成台灣無可彌補的損失。歷史一再重演,若不能從歷史學到教訓,歷史悲劇一定會再度發生。後代的台灣子弟,要從台灣歷史得到教訓,不讓先民血汗白流。在2010年代的民主時代,台灣知識份子要覺悟,清楚瞭解台灣過去的苦難抗爭史,台灣人台灣民族要團結奮鬥,才能共同抵抗「台灣再次被出賣給中國」的命運。要腳踏實地的追尋先民遺願,勇敢地邁向「台灣民族獨立建國」的目標,將台灣建設成真正自由民主人權,與公平正義康樂的東方先進國家。
2011/2/28 <sueljfan@aol.com>
應徵要怎樣回答問題 ??? ( 粉重要 !!! )
有個公司男經理要應徵女秘書,結果來了五位女生要應徵。
他叫主任叫她們一個一個進來問她們問題,為了測驗他們性格,經理出了一個很簡單的題目:1+1=?
1. 這時第一位進來了,主任問道:「 1+1=?」
她非常快速的回答:「 2」
主任問經理這個人怎樣合適嗎?
經理說:「做事非常果斷,但是缺乏思考」
2. 輪到第二位了,主任問道:「 1+1=?」
她想了一下說道:「應該是 2吧」
主任又問經理這人怎樣?
經理說:「做事前會思考,但是有決策時決定優柔寡斷」
3. 輪到第三位了,主任問道:「 1+1=?」
她想了一下寫在紙上:「 1+1=王」
主任又問經理這人如何?
經理說:「很有創意,但是缺乏務實性」
4. 輪到第四位了,主任問道:「1+1=?」
她說:「數字為 2,國字為 王」
主任又問經理這人如何?
經理說:「考慮周詳,但是模糊了真正答案的焦點」
5. 到了第五位了,主任問道:「 1+1=?」
她說:「數字為 2,國字為 王,但是真正的答案只有經理
知道,只要經理希望是 2就是 2,希望是王當然是王嘍」
主任又問經理這個如何?
經理說:「各方面都不錯,可是有拍馬屁的嫌疑」
這時候主任請這五位先回去等候通知明天會打電話給她們。
主任很為難的問經理:「這幾位妳想選哪位?她們基本上都答的不錯呀!」
經理說:就那個穿迷你裙,胸部大的那位吧!
面試嘛 ~ 看順眼就好囉~
植物的政治語言(讓我們關懷他們,也聽聽他們怎麼說。)
開放陸客來台
開放初期
不可收拾的後果:
是被十三億人親熱擁抱?還是佔領?
哪一天,楓香樹上長出絲瓜你也不要驚奇
他還是台北市受保護樹木編號第一號呢!
換成政治建築,相當于總統府。
傾聽,是對話和溝通的第一步,尊重他的角度和立場,聽聽他的喜怒哀樂,其意外收穫就是你可以同時聽見他從你的立場替你說的話。
讓我們關懷他們,也聽聽他們怎麼說。
獨裁者就像不聽話的園丁,吃你的、睡你的、拿你的薪水卻一意孤行不聽你的意見,還自我感覺良好,以尊重專業和依法行政為藉口。主人拿他沒輒,因為四年合約還沒到期,而且他手上握有你給他用來闢荊斬棘、去惡除奸的刀子和電鋸。你家園裡的植物,他要剪成什麼樣就是什麼樣,一切憑他的感覺走。
為什麼我是圓的?
忘了我是誰,
自己都誤以為是香菇。
以馬英九的無能,他不可能將台灣帶到哪裡去。
卻也因為他的無能,台灣將被中國帶走。
請看看馬英九的親中政策
吻頸之交
糾纏不清
你濃我濃 合為一體
樹木的本能
自由自在,憑著本能和良心,往『對主體最有利的方向』去發展。
為了生存和主權,必須長出更多的根,絕不倒下
不夠,還有人來插花,讓你的生存空間更小
不自由 吾寧死
也不願成為被綑綁、被矮化、被曲折、被剝皮、被把玩的千萬盆栽。
圖片來源:www.ty.area.com.tw/is_cn.cgi?areacode=30020...
圖片來源:www.ty.area.com.tw/is_cn.cgi?areacode=30020...
。推翻暴力統治。
公民記者 謝明海�2011/2/28
228 有感
有空小姐∼收復時間的失土,就是最大的幸福
王文華
我常以為忙碌與成就成正比,快樂的人一定要攻城掠地。但「有空小姐」讓我看到:只要能收復時間的失土,那就是最大的幸福。她們都是我的女性朋友,我想為她們寫一個專輯。我們常問別人「你過得好不好」,但很少能從答案中做出明確的結論。我的第一位女朋友讓我學到一個簡單的判斷標準:看一個人過得好不好,就看他有沒有空。如果你約他時他總是沒空,而且是真的沒空,那他過得不會太好。如果他永遠隨傳隨到,那他的快樂指數應該很高。越快樂的人,越好約。
「有空小姐」永遠有空。每次約她,不管是一周前,或一小時前。不管用電話,或簡訊,她總是立刻回覆:「沒問題」、「好極了」、「約幾點?」她不像我要斟酌兩小時才回簡訊,回時還要探聽:「還有誰?」「約在哪?」「吃什麼?」如果人、時間、或食物不對,友情也跟著倒楣。你也許會覺得「有空小姐」很閒,但她是日理萬機的總經理。更厲害的是,她無役不與,對任何朋友都來者不拒。所以當我臨時約她,她若已經跟別人約好了,她會邀我加入。也就是說,當我想見到她時,她永遠會讓我見到。有空小姐讓我看到「過得好」的特徵。他們很自在。在任何時空、情境、團體中,都能做自己。於是她可以跟任何人吃飯,沒有太多的原則和禁忌。你約她打麻將,她會來。她不會打,但樂意坐在客廳玩Wii。
過得好的人常流動。她漫遊,但不致於奔波。她可以在任何時空做該做的事,沒有趕不及或走不開的道理。只要有上網的手機,她隨時可以去八�或巴黎。過得好的人有彈性。自己或朋友,都是可以調整或融合的人。於是她可以做任何排列組合,不用把時間過度分割。你約她吃素食,她已經在吃火鍋,於是她邀你去吃素食火鍋,而你也樂意接受。過得好的人,永遠都能接手機。
我過得不好,但所幸有過得好的朋友。我常有未接電話,但真正未接到的,可能是我的心。我常以為忙碌與成就成正比,快樂的人一定要攻城掠地。但「有空小姐」讓我看到:只要能收復時間的失土,那就是最大的幸福。
馬英九裝傻?
http://www.hi-on.org.tw/bulletins.jsp?b_ID=107205
自由談2011/03/01
二二八受難者家屬主張賠償金不應該由納稅人負擔,應該由國民黨黨產支付,馬英九表示在二二八事件中,扮演主要角色的是政府,所以政府應該承擔賠償金。
馬英九的回應,表面看來合情合理,其實是推卸責任、混淆是非的說法。回顧二二八那個年代,黨政不分,國民黨根本就騎在政府頭上,君不見蔣介石下野後,就是以國民黨總裁身分指揮政府、軍隊,甚至還能將政府的黃金運到台灣,黨比政大,這就是最好的證明。
可笑的是,如果二二八是政府扮演主要角色,跟國民黨無關,為何接收台灣時,很多日治時代日本留下的財產與台灣民間資產被國民黨強佔劫收了?殺人不幹國民黨的事,接收財產的好康,卻由國民黨納入私囊。這是什麼奇怪的邏輯?
而這些價值有如天文數字般的不義之財,到了半世紀後馬英九當上黨主席,還賣不完,更捨不得還給政府,民眾就可猜想出它有多肥了。因此二二八事件受難者家屬要求用國民黨黨產支付賠償金,實在很合情合理,偏偏他們遇到的是一位滿口仁義道德,喜歡作道歉狀,卻從不願負責的國家領導人,這件事就沒有指望了。
台灣脫離黨政不分的威權統治也才二十多年,馬英九真的不瞭解在蔣介石時代,政府跟國民黨是畫上等號嗎?不管他是裝傻或無知,這樣的人當總統,社會的正義公理是不可能落實的。
□ 〔資料來源: 自由時報 〕
當「富翁」遇上「負翁」
根據最新調查,台灣有153萬戶入不敷出,平均每五個家庭,就有一戶陷入經濟危機中;另一方面,台灣有8.2萬的「富裕人士」,手中握有可投資資產,高達100萬美元,換算台幣約為3000萬元。
「亞太區財富報告」統計:排除住所、古董收藏、汽車消耗品之後,其他可以投資資產達到100萬美元的「富裕人士」,台灣去年有8.2萬人。
造成台灣富裕人士快速增加的三大原因,分別是:台股市值成長超過七成、去年GDP成長超過8%、不動產價格上漲18%。
至於台灣富裕人士去年的資產配置,二成放在現金和存款、二成六置於固定收益商品、二成三投資不動產(包括海內外實際的商用和住宅房地產、以及不動產証券化商品)、二成投資股市,另外有4%投資另類商品(包括:結構型商品、避險基金、私募基金、外匯、創投、以及黃金、白銀等商品。)
是什麼原因,導致一個社會同時出現一批「富翁」和另一批「負翁」?很值得探討。
除了政府政策問題之外,「負翁」本身也應該想辦法改善。
負翁脫貧5計畫
1、擬訂還款計畫:哪怕每月只能償債5000元,只要堅持,總有還完的一天。
重 點在「堅持」,許多欠款人剛開始都有還款的決心,但經過一段時間,發現只還了區區幾萬元,或是還不到10%,就會產生「永遠也還不完」的無力感,萬一意志力不堅,很容易就放棄還款,讓計畫功虧一簣。
2、慎選借款單位:地下銀行(錢莊)、地上銀行(循環利息)絕對不要碰。
房貸轉借、保單質借、勞工貸款,或是向親友周轉…都是比較可行的方案。
3、開源節流:剪掉信用卡、現金卡等先消費後付款的消費行為,把時間拿去賺錢,不要拿去花錢。
兼一份差,再打一份工,都可以增加收入,即使正職收入只夠生活所需,兼差收入拿去償債,也能漸漸擺脫貧窮。
4、改變金錢思維:有則寓言故事是這樣的,天上掉下二錠元寶,一位富翁和另一位負翁各撿到一塊。
富翁拿去投資,負翁則是呼朋引伴大吃一餐,這就是「富翁」與「負翁」的差別。
債多不愁,是許多負翁的消極想法。一定要建立額外收入,償債為先的觀念,債務才會越來越少。
前些時日民調,做過一項「有沒有借過錢給他人」的調查,高達八成的網友都曾經借過錢給他人,金額以10萬元居多;但被倒帳的機會大,借錢者,通常不會訴諸法律,而是摸摸鼻子自認倒楣。
其實會借錢給你的,通常不是親朋就是好友,至少都有一定程度的關係,欠債者最不好的行為,就是借錢之後,就此「人間蒸發」。
建議欠債者如果不能依約還債,也千萬不要避不見面;基於情份,有時債主要的只是一句話,只要心懷感謝,即使「前債未清」,也不見得就一定「再借困難」。
5、尋求社會資源:債清法已正式上路,也有許多協商成功的案件,甚至出現不必還款的案例,卡債族要主動尋求協商,不要擺爛。
另外,社福團體提供許多協助,以學生為例:學生繳不出學費、沒有午餐錢…政府以及社福團體都可以協助,但還是要主動提出申請,不能只消極的等待別人發現。
我們常說:「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一時失志或經濟困頓,無可厚非。
可以窮一陣子,千萬不要窮一輩子;不一定非當「富翁」不可,但也絕對不能永遠淪落在「負翁」的泥淖中。
五年前馬英九談二二八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mar/2/today-o4.htm
◎ 郭川珍
有關二二八的賠償金到底是該由政府支付、全民買單或是該由國民黨黨產來支出?
馬英九認為,當初賠償是透過立法,且二二八事件中,政府扮演主要角色,賠償金由政府承擔是合適的做法。一副當今政府是一個「有反省能力的政府」。
其實,二○○六年馬英九擔任國民黨主席時曾表示:「二二八事件,國民黨當時是執政黨應概括承受。」五年後的今天,馬英九不只是總統,同時又再度擔任國民黨主席,面對二二八的賠償金卻說政府負擔。言下之意,國民黨不用「概括承受」了,該承受的是全國納稅人?不知這是「昨是今非」?還是當年的「概括承受」只是收買人心、塑造形象進而騙取選票的一貫作法?這是馬英九說的「將心比心」嗎?這就是馬英九所謂的「面對歷史,就事論事」嗎?
綜上所述,所謂「有反省能力的政府」不過就是把話說得好聽些的卸責政府吧?
(作者為教師,嘉義縣民)
MBA必備五力修煉
在變動以為常態的今日,需建立沒有完美的管理教育,真正的管理養成教育是投入企業戰場後才開始的正確心態,方能透過計畫及系統性學習五力修練,發潛能
成為卓越的管理者。
【文╱葉庭志】
著有《學習為生存之道》(Learning as a way of being)作者彼得•維爾指出,在身處變動環境下,學習已成為生存之道,所有的經驗都是學習,尤其是在變動的環境中,學習必須有與時俱進的新思維作為因應之道。
學習一如馬拉松賽跑,是一場毅力與決心的修煉。在變動以為常態的今日,不少的工作者,在經過職場的震撼教育與洗禮後,萌生再進修的念頭;而各大高等教育體系,也與時俱進地彈性設計進修機制,廣開進修之門。因勢利導,促使企業管理碩士(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MBA) 成為職場人要求工作生涯更上一層樓的「九又四分之三月臺」。
然而,跟其他的研究所相比,就讀MBA所需修習的學分數並不輕鬆。筆者就以國立企業管理研究所為例,平均需修習高達40∼50學分不等,尚不包括論文學分,經歷短則2年、常則3年的專業課程訓練,是否能培養出一位優秀的專業經理人?
中國最大互聯網主席馬雲對進入自家企業的MBA員工打個妙喻說:「我們對MBA的理解就像打籃球,他們可能都是200公分,但打籃球的時候不願意蹲下去;我們這些人就是160公分,但天天在練,所以投籃很準。組球隊時不能只找矮子,也要找高個兒,關鍵就在MBA進來後,要能融入團隊。」
馬雲的經驗談的確說到各企業經營者的心坎裡。如何藉由MBA學得一身好本事貢獻給企業,是即將或已經就讀MBA的職場人一定要All Pass的學分。
整合力 提升質化量化
經營管理是一門技術,亦是一門藝術。因此,凡是企業經營所需要的工具及技能皆為MBA學習的範疇,主要透過3種教育訓練方式:
第一種訓練方式為理論的研習及探討。商管學院碩士論文中的文獻探討即是為學員儲備這樣的技能。一篇可藏諸名山的文獻探討,並非只是找出該領域的理論,而是能夠整合資訊,分析異同點,進而歸納。比方說,以「學習型組織」功能為探討主題時,學員找到A學者ㄅ、ㄆ、ㄇ三項論點,以及B學者的W、X、Y、Z 四項論點。學員學習探討為什麼A、B兩學者會提出不一樣的看法?是假設點基礎不一樣,前者針對營利組織,而後者針對的是公部門。或者B學者所提的Y、Z兩項可精略成A學者「ㄇ」一項。
分析力 提升決策正確性
如此這般的訓練,在資訊爆炸的時代尤為重要。資訊的取得是易如反掌,只需透過搜尋引擎或資料庫,便可在最短的時間內找到包山包海的資訊。
就以上述的學習型組織為關鍵字在Google搜尋,在短短的幾秒鐘就能列出287,000筆相關資料。但正因為資訊取得過於容易,容易陷入量的提升,而無法達到質的增加。
287,000筆資料中,可以讓學員勾勒出學習型組織的功用。但要能順利導入企業界可能藉由不同的資料之間分析力的培養,才能窺知一二,而文獻探討的訓練,即是可幫助學員在最短的時間內去蕪存菁,找到對管理者本身最有用的資訊,進而提升經理人的決策品質。
企畫力 理論走出教室
彼得•杜拉克強調,知識工作者很重要的兩件事為:「把事情作對(Do the thing right)」及「作對的事情(do the right thing)」。但實務上要把兩件事情做好,卻非簡單的事,這也是企管成為一門值得學術界研究的專業學問之關鍵。
因此,第二種的訓練方式為專案企劃與執行。為了配合實務界的需要,除了企業自行研發之外,學術界也研發了新穎的知識理論、管理工具,提供企業界提升核心競爭力,比方說,財管的企業評價、公司治理、行銷的資料庫行銷、創意管理,人管的訓練發展、考核制度等。
【完整內容請見《能力雜誌》2011年2月號,非經同意不得轉載、刊登】
美實驗證明打坐可改變大腦結構
【記者餘心力╱編譯報導】美國麻薩諸塞州總醫院(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簡稱麻省總院)的一項研究顯示,打坐(meditation)8週後,實驗者的大腦結構就發生了變化。科學家以實驗證明,這種傳統的、些微帶有宗教色彩的修行打坐,可以導致大腦結構的變化。
麻省總院的這項研究,已經發表在近日發行的《精神病學研究:神經影像》(Psychiatry Research: Neuroimaging)期刊上。
研究人員表示,以往的研究已經表明打坐者大腦結構會出現差異,但仍未證實究竟是什麼樣的差異和變化。研究人員的報告指出,經過8週的禪修打坐,參加者的記憶、自我感覺、同情和壓力感相關的大腦區域,就發生了可測量的變化(measurable changes)。
麻省總院精神科神經影像學醫生莎拉.拉紮爾(Sara Lazar)領導了這項研究,同時也是研究報告的資深作者。
她說:「雖然禪修打坐是一種平靜和放鬆身體的運動,但打坐者早已表示,打坐還有認知和心理上的多種好處,打坐後一天心身愉悅。我們的這項研究也表明,人們花時間放鬆打坐,不只是心裡感覺更好,而且大腦結構都有了實質性的變化。」
通過簡單的打坐,就可以在改變大腦結構中發揮積極的作用。
獨門指尖按壓術
在龐大的工作壓力下,又有著強烈的不安全感與失落感,更在憂國憂民與台灣即將被出賣的苦惱之中,能不肩頸酸痛到痛不欲生的人大概所剩不多了,除了那些在大魚大肉魚肉鄉民的賣台份子之外吧....。建議您點選附加檔案-獨門指尖按壓術.pdf,讓自己可以稍稍舒緩一下,以便耐心的等待那報應之日與黎明之時囉....!
誰又來操弄二二八
http://www.hi-on.org.tw/bulletins.jsp?b_ID=107234
鄭梓2011/03/02
二二八事件爆發迄今已然六十四周年,國家層級的二二八紀念館亦於日前的臺北市南海路正式揭幕開展,且不管是將二二八稱之叛亂抑或起義,也不論視之為戰後台灣永難泯滅的傷痕、烙印還是胎記,然而畢竟係一場改變台灣命運的悲劇開端,且已立法明定為「國定假日──和平紀念日」,象徵國家最高權力中心的總統府每年也循例下半旗,以示哀思。這一切是歷經30年來各界的多方奔走,傾力撫平、彌縫、補償,始獲致的起碼的歷史平反。
其實有關「二二八歷史真相」的資料調查及研究,近年曾經兩波的努力,第一波是1990年代初行政院所組「二二八事件專案小組」的資料調查以及(尚未觸及究責、罪責)初步研究報告;第二波係2000年初由國家檔案局籌備處主持的,更為廣泛而深入的檔案、資料徵集,續由國史館編纂出版(但亦未提出正式嚴謹的罪責報告)。就在第二波二二八真相再探索途中,亦是本土政權上臺後所從事的轉型正義核心工程之一,然當年寄生於國民黨政權庇蔭下的一干史家、文人們,早就不耐而憎惡地屢屢斥之為所謂「本土政權並不存在」、「轉型正義,放屁!」云云……。好不容易才熬到了國民黨再次執政,豈能不企圖奪回歷史的詮釋權?
因而就在今年二二八,國民黨政府完全可以掌控下的新公園內臺北市二二八紀念館,美其名曰「更新布展」,骨子裡卻是借此遂行其反轉「轉型正義」、逆反「平反二二八」的多重圖謀。概括而言,展場裡慣於採取兩大操弄手法:一是去歷史脈絡化、二是放大昔日統治者的正面形象。最典型的例子,是在展場中心聚焦、放大蔣介石於派兵登臺大規模殺戮三天後(1947.3.13)給陳儀的一紙電文,上書「請兄負責嚴禁軍政人員實施報復」;這無非係淡化、甚至美化為當年直接派兵下令、酷烈鎮壓的蔣介石?
老蔣授權鎮壓密令
如何破解此番斷裂、扭曲之「去脈絡化」的拙劣展示手法,僅依「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信手拈來已出土的大溪檔案中另一封蔣介石洽於二二八爆發的前一星期(1947.2.20)直接給陳長官的親筆手令,透過墨跡斑斑的電文其實蔣早已向當年的台灣軍政大員下了兩道十分嚴酷的肅清、鎮壓之授權密令:一是「據報共黨份子已潛入台灣漸起作用,此事應嚴加防制,勿令有一個細胞遺禍將來」;二是「台省不比內地,軍政長官自可權宜處置也」。於是接著的時局發展,陳儀以下不論係軍統、中統,還是登陸的國軍、抑或島內駐防的要塞司令等各路人馬,無不藉此兩道密令,事前事後爭功諉過,所謂「懲兇首謀」名單裡更是共黨奸黨、奸人奸匪混成一團,以致不待軍令、提早鎮壓、說什麼「寧可錯殺一百、也不要放過一個」。
如此這般地「自可權宜處置」──所謂無預警、無差別、對毫無反抗能力的平民,進行長達數月的大規模鎮壓、殺戮及清鄉,如果這不叫「屠殺」,那又該「美稱」什麼?其始作俑者,當屬蔣介石,這才是歷史的真正脈絡所在。
(作者為成功大學歷史系教授)
男女吵架中,有一種「不贏哲學」
不贏,所以能愈吵愈親;要贏,於是乎漸行漸遠˙˙˙
男女吵架中,有一種「不贏哲學」。「表達不滿意見, 讓對方理解,這就夠了。」他說:「這其實是一種另類溝通,至於誰輸誰贏,就不是主要目的了。」
這位任職於傳播界的男子就不諱言地說,他與他的同居女友就常藉著 吵架來「提醒」對方:我對你哪一件事不滿。
有一次,他實在再也看不下去女友的懶散與邋遢,滿屋子的髒衣服不說,就連浴室、廚房也都像是無人看管的荒地似的,而這些情形,他已和她complain多次,未見改善,他於是光火了,一句:「妳手和腳最少也動一動!」
隨即招來女友一句:「我又不是你老婆或你請的菲庸!」──一場唇舌槍戰於焉展開˙˙˙。
而在雙方情緒HIGH到即將以摔東西「洩憤」之際,他連忙落跑,躲進PUB小酌消氣,一回家時,女友也不見了。
數日之後,他主動找了女友,低聲下氣解釋一番,二人重歸於好,之後,「家」裡的情形就改善多了。
原來女友也覺得兩人雖是同居,但她確實也有義務幫忙整理屬於二人的小屋,更何況他的工作較忙,經常晝夜顛倒,實在也難以兼顧太多的瑣事。
「吵架不贏哲學,其精意重在目的,而非過程。」
他說,有些夫妻或情侶(朋友何嘗不是)明明是很愛對方,平常黏的像一塊膠,可是一旦稍有齟齬,就無所不用其極地指責對方,惡言惡語傾囊而出,翻舊帳,挖瘡疤,目的就是要壓倒對方,要贏。
而後來呢,也許一方贏了,贏了吵架,卻也漸漸輸掉了對方的愛(或者是友誼)因為一次又一次扯破臉叫陣的結果是讓彼此「看清了對方的真面目」,以後即使想再親密,也總覺得有一些裂痕˙˙˙梗在中間,久而久之,愛就轉淡了、轉薄了。
嗯!所以在氣頭上彼此最好不要互相遷怒,因為這個時候說出的話很傷人,尤其是傷情人的心,很難復原,所以,當你生氣的時候,多想想對方的好,你們的甜蜜時光,試用理智溝通的方式去表達,還有,千萬不要用爭贏的心態,因為那會讓感情的經營,慢慢的瓦解喔!...............
為人生加把勁--風中的木桶
一個黑人小孩在他父親的葡萄酒廠看守橡木桶。每天早上他用抹布將一個個木桶擦乾淨,然後一排排整齊地擺放好。
令他生氣的是:往往一夜之間,風就把他排列整齊的木桶吹得東倒西歪。小男孩很委屈地哭了。
父親摸著男孩的頭說:「孩子,別傷心,我們可以想辦法去征服風。」
於是小男孩擦幹了眼淚坐在木桶邊想啊想啊,想了半天,他終於想出了一個辦法,他去井上挑來一桶一桶的清水,然後把它們倒進那些空空的橡木桶裡,然後他就忐忑不安地回家睡覺了。
第二天天剛濛濛亮,小男孩就匆匆爬了起來,他跑到放桶的地方一看,那些橡木桶一個個排列得整整齊齊,沒有一個被風吹倒的,也沒有一個被風吹歪的。
小男孩高興地笑了,他對父親說「木桶」要想不被風吹倒,就要加重木桶自己的重量。男孩的父親讚許地微笑了。
是的,我們可能改變不了風,改變不了這個世界和社會上的許多東西,但是我們可以改變自己,改變我們自身的重量和我們自己心靈的重量,這樣我們就可以穩穩地站在這個世界上生活了,不被風或其他東西吹倒和打翻。
給自我加重,這是一個人不被打翻的唯一方法。
基隆人,你記得什麼?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mar/2/today-o5.htm
◎ 楊振隆
昨天自由時報基宜花焦點版登出「二二八追悼不到半小時,基市挨批」新聞,令人感觸良多。
我是一個二二八的家屬,也是一個道地的基隆人,每年的三月八日,總會與一群人在基隆港的東岸參與悼念二二八逝去的先人,以一束鮮花撒向沉冤無數的海域,也代表我們心中長久以來沉重、哀痛的思念。但是多年來也就是這麼一群人而已,彷彿許多的基隆人多不太理解在他們父祖的年代所曾經發生過這樣的一個大屠殺。
一九四七年三月八日傍晚,基隆成為國民黨軍隊登陸進行大屠殺的起點,台灣許多遭受屠殺的城鎮,沒有像基隆這樣,先用十幾萬發的槍彈施行無差別的掃射,再行登陸清剿,彷彿殺戮戰場。也沒有一個地方像基隆市區這樣,大規模地逐戶清點名冊來搜捕青年壯漢,且以鐵絲穿掌而成串列隊的進行虐殺,基隆港的東岸海域浮屍無數,港邊搜尋的家屬即便尋回遺體,也不敢聲張,而悄然草草掩埋了事,從此也埋藏冤苦於心中長達數十年。
這樣的悲情過往,卻只存留在老一輩人的記憶之中,並沒有對後代的基隆人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因此,每一次的選舉或者稱政治選擇,基隆卻多是國民黨的鐵票區。每次思憶起基隆的二二八慘狀,每次目睹基隆的政治生態,我不禁要問,基隆人到底是怎麼了?(作者為前二二八紀念基金會執行長)
我常會忍不住對孩子嘮叨,該怎麼辦?
河合隼雄╱日本心理學大師
如果父母真要對孩子說教,我相信三天三夜也說不完。父母的人生閱歷和經驗畢竟比孩子豐富許多,當然愛怎麼說教都行。
不過,當父母想對孩子說教時,不妨先冷靜五秒之後再說。只要在開口訓斥孩子「快點去做」或「不可以這樣」之前,先稍待片刻,結果肯定大不相同。無論是5秒也好,甚至10秒也行,任由你決定,總之要先觀察孩子的動靜再說,說不定你會發現許多孩子有趣的一面。
例如,孩子吞吞吐吐的言談舉止,看似在敘述一件複雜難懂的事情,往往只是是想藉此試探一下大人的反應。我最常舉的例子,就是當我詢問一個不去上學的孩子:「你為什麼不去上學?」對方的回答是:「因為去上學就會交到朋友。」這時,你可能會不解的說:「這是什麼傻話,能交到朋友不是很好嗎?」遇到這種情況,最好能耐心聽對方把話說完。這個孩子最後竟然說:「要是朋友來找我,大家就會知道我爸爸得了怪病。」不過,要聽到他說出這段話,可能要花上一段時間。原來,這個孩子很擔心父親的病情,卻始終說不出口。
父母只要有過幾次類似的經驗,就能掌握等待的訣竅,逐漸明白只要肯花時間耐心等待,就一定會有好結果。千萬不要只是一味的對孩子說教,最重要的其實是要對孩子「敞開心胸」。
鑽研德國文學的學者子安美知子曾跟我提過她的親身經驗。有一次,當她想念圖畫書給姪子聽時,姪子的朋友卻在一旁插嘴說:「這個故事我聽過了。」由於他一直搗蛋,她認為這個孩子似乎是個「惹人厭的小鬼頭」。不過,等她念完故事書,這個孩子居然對她說:「阿姨,你可不可以再念一遍給我聽?」她起初有點不解,最後終於想通了。當時明明有兩個小朋友在場,她卻只念給姪子聽,另一位小朋友其實也很想聽,卻又說不出口,於是只好在一旁搗蛋。
還好這個孩子最後終於向子安小姐開口,才讓她恍然大悟。否則大概就會一直被當成「惹人厭的孩子」。畢竟,他當時的行為表現的確給人這樣的印象。別人在念故事書,他卻在一旁搗蛋說:「這個故事我早就知道了。」其實這是他故意發出的訊號,無非是希望大人「也念故事給他聽」。
孩子倘若不把內心真正的想法說出來,別人可能永遠不知道。子安小姐明白原委之後,對姪子的朋友說:「好啊,阿姨這次就專門念給你聽。」當子安小姐告訴我這件事時讓我非常感動。
不過,出自真心的等待,的確不容易做到。父母往往忍到最後,還是按捺不住焦急的情緒,擔心不知道要等到何時,孩子才會打破沈默。這種焦躁不安的心情其實也會影響到孩子。
不過,等待也必須視情況而定,有些時候並沒有必要刻意壓抑自我。譬如,看到孩子不斷抽出面紙玩耍時,一般人都會認為這很浪費,應該立刻出面制止;而不是心想:「孩子好像正玩得起勁」,這樣就似乎有點不太妥當。
請告訴孩子「應該怎麼做」
孩子不是「不會」,只是還不知道「怎麼做」!請告訴孩子「應該怎麼做」。
「為什麼不會呢?」「你到底要媽咪說幾次?」「就是這樣,很簡單啊!」……你常對孩子說這些充滿負面情緒的話嗎?每天除了照顧小孩還得兼顧工作,說話的語氣就常會不自覺地變成這樣。
當孩子逐漸習慣這種說話方式,就會慢慢地養成消極敷衍的心態,這樣豈不是很糟嗎?老是被罵的孩子,真的是不會做嗎?難道一直被罵,他都不會想改嗎?
還是他只是不想照著大人說的去做呢?別把孩子想得那麼糟!孩子們只要過了一歲,就算你不說,他也會急著告訴你:「我會!」、「我要自己做!」那麼,他們為什麼會變得不願意自己做呢?
人體有隨意肌和不隨意肌這二種肌肉,隨意肌是依個人意志運動的肌肉。當孩子說:「我要自己做!」的時候,代表孩子的意志正強烈地開始運作。孩子內心想要自己做的意願也正開始高漲。不過,這時候的孩子還無法自由運用隨意肌。
就算「想做」,也不知道該怎麼做。孩子不是「不會做」,只是不知道「怎麼做」。因此,大人必須告訴他們「怎麼做」,但是要讓孩子明白怎麼做,其實並不容易。想告訴孩子「怎麼做」,必須有技巧地「做給他們看」。
有些人教導孩子做法時,總錯把孩子當成是與自己一樣的大人,匆促地做了一次,就對孩子說:「你會了吧?」他們不瞭解孩子根本沒聽懂,卻又生氣地責備孩子:「你怎麼都學不會呢!」
某位從事幼保工作的老師曾與我分享過她的親身經驗。大人總以為既然自己做得到,孩子一定也沒問題。於是常對他們說:「你會了吧!自己好好做喔!」
如果情況不如他們所預期,便開始感到煩躁,甚至大聲斥責。結果等孩子嚇哭了,一直說對不起時,大人反而還更生氣,罵孩子:「不要再說對不起了!」說來慚愧,像這樣的情況,我也有過好幾次經驗。「怎麼又來了?」事後我常為我自己說的話感到很後悔。
某天,在別人的介紹下,看了相良小姐的著作《媽媽,教教我怎麼自己做》(講談社),透過書中舉出的諸多事例,我才瞭解孩子不是「不會做」,只是不知道「怎麼做」。所有的事例都有個共通點,只要讓孩子知道「怎麼做」,每個孩子就沒有做不到的事。
瞭解這件事後,我告訴自己,在教孩子的時候,除了要常對他們說:「要這樣做喔,知道嗎?」,還要身體力行。例如讓他們看怎麼擰乾濕抹布、孩子漱口時,要站在旁邊讓他們看看我怎麼把水含在嘴裡。沒想到這麼做之後,我變得更有耐性去「等待」孩子瞭解。
現在,我能夠發現孩子們對什麼感到有興趣,對什麼會很投入。這麼一來,根本沒有生氣的必要。過去我常過度干涉太瑣碎的事,對不需要生氣的事也輕易發怒,想到這裡就覺得很對不起孩子們,眼淚不禁奪眶而出。(大槻英美)
傾聽孩子的主張,回應孩子的心聲,只要稍微改變一下心態,重新思考做法,孩子也會有所改變。而且你也會跟著改變,你會發現自己變得更能忍耐與體貼,很不可思議吧!「我想自己做,但我做不好!」、到底該怎樣做?教教我該怎麼做!」面對獨力奮鬥的孩子,如果不懂得「做給他看」的技巧,就會產生「沒關係!我幫你做!」和「你為什麼不會呢?」這二種錯誤的心態。
孩子因為「還不會做」而處於弱勢,而「已經會做」的大人則占上風。強者經常忽視弱者的願望、煩惱或哀傷。來到這世上才幾年的孩子「不知道怎麼做」,是理所當然的事,大人不該強迫孩子配合自己的生活步調,全權掌控孩子的一舉一動。
孩子因為不知道「應該怎麼做」而感到困惑。他們只是希望「你教他該怎麼做」。你代替他做或是對他發脾氣只會讓他們感到很傷心。貼近孩子的心,想想該如何讓他們瞭解「怎麼做」。再透過「做給他看」的教育技巧,告訴孩子應該怎麼做。
=========================================================================
孩子不懂,需要大人的"教導"..可是小孩要學,大人更需要學習;原因是因為大人也不是長成為大人就會自動變成 "會"教小孩的 "料" !!大人多數會把自己的 " 不足與未達成 " 的願望,投射在孩子的身上,慢慢的,大人把汙濁的習性,去汙染了潔淨孩子本性上,讓小孩依著自己的樣,變為汙穢..孩子天性純潔的本性,或許是我們大人最該學習的吧!
如何培養會生活懂生命的孩子
游乾桂主講/地點:國語日報社
學習看到孩子的優點
一張白紙上有個黑點,我們通常都是看到那個黑點,這些年透過自己不斷學習,我漸漸看到的是白色的部份。孩子若有85%的優點,15%缺點,大部分的家長都忘記看見他的優點好處.所以,有位心理學家曾說過:「孩子需要一個懂得疼惜他的父母」
有個「比馬龍」定律就是:你用什麼眼光看你的孩子,他就會成為那樣的人。
發明電燈的愛迪生,當學校的老師都放棄他,認為他一無可取,把他帶回家交給他媽媽時說:「笨蛋還給你」,愛迪生的媽媽卻對他說:「別人看不起你,媽媽覺得你不錯」。因此看孩子的角度不同,結果就會不一樣,最重要的是讓孩子有自信。
我曾經在精神病院輔導過一位台大醫科畢業的病人,透過對談瞭解他的成長歷程,發現他從小學到高中從未得過第2名,從中讓我體認到承受高壓力(高處不勝寒)的人容易失敗且敗得很慘!
其實失敗可以帶給人經驗和閱歷,兩者加起來則形成智慧;我們究竟是要培養孩子成為會讀書的人還是有智慧的人?
培養孩子成為具有智慧(思考.想像.創造力)的人
會讀書的人,是從對的答案裡作出對的答案(擁有的是記憶力);有智慧的人,是從對的答案裡找出錯的地方,或是從錯的答案裡找到對的地方(擁有的是思考想像和創造力)
會思考、會動腦的人可能在學校的表現差強人意,然而記憶無法長久,因為我們的腦總是重複在作記憶和遺忘的工作,許多的答案也隨著時空變化而有不同。現有科學知識在8年內許多都被新的結果推翻,例如玉山的高度隨著地殼變動而改變,每年實際高度都不同;1904年萊特兄弟發明飛行器才開始有「飛」的名詞產生;過去速度是低音速,目前是高音速,將來可能是光速.因此,記那麼多東西幹嘛?腦袋如果背太多東西,就不可能想很多;若只會背,不會想(思考),腦子就好像被水泥糊起來一樣。
曾經有記者問過我,我對孩子的期望是什麼,我不假思索地回答:健康、快樂和記得愛我。
許多人是用錢養孩子,不是用心;最近自己一直在想:有天我老了,會希望孩子怎麼對我?他們以後會有什麼記憶?會想到爸爸給過他什麼?你想到孩子的又是什麼?我會希望我的孩子能夠想到好多好多,例如:我和兒子是一起騎腳踏車、泡湯、爬山、溯溪的好朋友。 然而,有人每天的生活模式是:早上刷牙、洗臉、罵小孩,晚上是吃飯、沐浴、更衣、罵小孩,希望大家和孩子之間不是這樣的朋友。
教育的目的是教他成為一個人
教育的目的歸要一句話是教他成為一個人。我們反省一下自己的生活是這樣嗎:
1.每天忙得像豬,每天作牛作馬(動物)
2.每天活得像機器(會動的人.會走路的殭屍,還是年輕的老頭?)
你的偉大的貢獻只是工作嗎?我們讀了那麼多書是為了工作?還是為了生活?很多人生活就是拚命讀書、努力工作、拚命賺錢,最後是養病。
讀書和工作並沒有最直接的關係,並不是很會讀書就會當總經理,它所靠的是能力;生活就是一種能力(耐),讀書和錢只是一個媒介,最終的目的是懂得生活,也可說是為了編織一個夢想,一個活生生的夢,快樂有趣的夢。
生命是一種慈悲喜捨
生命是一種慈悲喜捨,這比讀書更重要,會成為一輩子受用的資產,也是現今社會所欠缺的東西。一流的人不慈悲就沒有用,醫生不慈悲,對病患不能視病猶親,就對社會無用;一流的化學家不慈悲,製造毒物來害人就是恐怖分子,也對社會無用。
我有個朋友是醫師,他說他每天開藥時都很掙紮,為了平衡自己,他在開藥的同時,也提供養生資料給病人,希望他們身體健康,下次別再來。
其中有個養生方法是:天天要運動.好好睡個覺.慢慢吃頓飯。
有人一早起來就喝咖啡和茶,難道一早起來還這麼累嗎?不健康的人,脾氣會不好,就不會以身作則。
最近的詐騙事件頻傳,他們都是很聰明的人,像我就想不出來這種騙術,如果把他們的聰明才智用在正途該有多好。因此,一流未必有用,有用必定一流,希望社會不要充斥著一流而無用的人。
有用的孩子或許他們很質樸,但他們會像金庸筆下的周伯通般「大智若愚」。
培養孩子的內在智慧
人有外在智慧與內在智慧,外在智慧指的是成績和分數,內在智慧則指動機(即主動學習的能力)這是孩子將來智慧的源泉,包含慈悲、尊重和理性。
隋文帝至清乾隆總共出了868個狀元,每個幾乎都沒有什麼出息;曹雪芹(紅樓夢作者)、李時珍(本草綱目作者)等人都是落第的書生:因為曹雪芹的文思澎湃(思考創意取向)因此無法符合八股的科舉制度(記憶取向)
另外,興趣也很重要(如果沒有興趣作一份工作,很難做一輩子),職業只是努力讀書謀求生活的工作(會想退休);志業則是很喜歡做很開心的工作(永不退休),而慈悲就是一種志業,希望我們能夠培養孩子能以志業的心情去做工作。
教孩子閱讀自己和大自然二本書
有位哲學家說:教孩子要讀二本書: 一本是自己,一本叫做自然。希望孩子能夠用心來閱讀這兩本書,不單用眼睛。
第一本書讀自己,就是指興趣、性向、能耐,能夠演活自己、演好自己的人生(擁有自身獨特性)。
有些人是大器晚成者,例如非洲之父史懷哲,他考不上大學,後來是因為拉了一手好手風琴,一位校長破例讓他在該校讀書,他主修歷史,自修文學,30歲的時候才唸醫科,38歲畢業。老頑童劉其偉,他有許多頭銜,工程師、人類學家、冒險家、畫家,他在38歲才開始畫畫,66歲成名,他的一生活得豐富而精采!因此,有的人是大器晚成,有的人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有時路轉個彎會更好,成功需要時間,當累積到很豐富時,成功就會來到,就會水到渠成。
很多人,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因為他提早將自己的日月精華用光了;如果2歲就會吊單槓,對他的身體發展會有害處。記得有個長跑選手蒲仲強很早受矚目卻不能長久,有人提早上大學資優生,但他們幾乎沒有童年的生活.例如:有個人12歲上哈佛大學、16歲畢業考上普林斯頓研究所,記者問他:你在哈佛最大的經驗是什麼?他回答:除了寂寞,還是寂寞。因此,我們不要用大人的角度來要求孩子,時候到了就會水到渠成,該你的就是你的!
第二本書是大自然,不要只是教孩子看書,要多帶孩子看山看水,看古道幽徑星星月亮,從自然中可以學習到很多書本學不到的東西。例如:颱風來襲時,行道樹東倒西歪,躺下數萬棵,但森林中的樹往往佇立不搖,其中的道理隱在自然的平衡哲學裡,森林的樹枝幹對稱而生,找著最平衡的肌理,於是耐得住風吹雨打,行道樹修修剪剪,則弱不禁風。
要給孩子一是活路(演活自己人生的路),二是退路,不會讀書硬要他讀書就會成為死路。人活著常常會忘記兩件事呼吸和快樂,因此只要他還存在(有呼吸)就有希望。就如同「失之東瑜,收之桑榆」的意思.
不忘讚美孩子
讚美可以用最少的力發揮更大的效果,看到孩子的好處,就要去讚美他,他才會演好他自己,孩子會用父母所看到他的好處,演給父母看。例如:我女兒很喜歡烹飪,我讚美她:今天一定有一個仙女來過,不然怎麼會變出這麼好的東西出來?女兒就會越作越起勁。
每天孩子一回來,我問的不是你在學校學了什麼?而是:有笑話嗎?現在兒子回到家就會對我說:今天有笑話,聽不聽?
「量力」而行,現在做不到,來日方長,日後有可能做得到,因此不要讓孩子永續的能力失去了,給孩子自信,他就會告訴自己:我行、我能,我再加加油!自己會為自己加油,未來就會有獨領風騷的機會!
將來的時代是創意取勝的時代,創意就是把兩個不相干的東西結合在一起,例如:WALKMAN就是結合Walk和Man的兩個概念而創造出來的;水管是因為澆花的人要澆好幾處不方便而發明的;透明電梯是因為除了上樓梯外,還想看風景的想法而產生的。
家長必須要常常聆聽孩子的心聲,當孩子有時候突發奇想時,千萬不要罵他胡思亂想,而是叫他好好再想一想。家長是孩子的推手引領者,如何把孩子珍貴的東西引發出來,並將孩子從幻想世界慢慢導入現實是家長的責任。
把孩子的體力健康找回來
如果孩子不健康他所跑的人生是短路不是長路,擁有健康身體能夠讓學習產生1.75倍的效率。
建議每個家庭建構一個運動時間,我們家是騎腳踏車,兒子稱它為「發現臺北的秘密花園」,因為和他們一起騎腳踏車,我發現臺北的美,甚至發現住家(木柵)附近特別漂亮的地方和小湖泊。
你對自己住的地方瞭解嗎?是否能夠讓孩子有美好的回憶?和他們一起去織夢?
和孩子一起編織夢想
讀者文摘上有個故事:老師告訴小朋友每個人只要捐出5元就能幫助非洲的人鑿一口井。有個小朋友回家跟媽媽要5元,媽媽說我們一起做資源回收賺這5元。後來老師說上次我說錯了,鑿一口井應該是5000元,於是那個小朋友號召全班同學一起做資源回收賺錢,加上企業的贊助,最後完成了這個夢想!因此,絕對不要小看孩子,他們有無限的可能性。希望每個父母能幫助孩子圓夢,在日常生活中只要給孩子機會,他們一定可以做得到!
我和孩子一起去溯溪時,原本很擔心他的安全,有次他跑太快,不小心跌倒了,他反而告訴我這裡有窟窿,你要小心喔!如果不給孩子機會,他的這種特質(關心他人)會出不來!
我會帶孩子和我去球場,自然而然他很喜歡球類運動,也精通許多球技!也會自己看NBA(主動去學習),有次和一位年長者比賽他故意比輸,他告訴我他讓他的(會為別人想)
這世界原本就是風風雨雨,重要的是如何跨越面對風雨,孩子有一天終究會離開學校,還會一個人去面對嚴酷現實的生活;所以要有生命,有夥伴朋友助力,如果擁有這些特質,就會有機會!
讓孩子開心一點,歲月轉瞬即過,這些事不趕快去做,以後就做不到了。
與父母和解
作者:賓靜蓀 出處:親子天下20期
大部分家庭都有愛,但有時,家庭卻是成長過程中受挫的根源。很多人發現自己無法按照原本的人生劇本走下去時,開始探索自我,走進心靈成長的祕密花園後,才發現打結、卡住的是自己和父母的關係。
給自己最好的新春「心」禮物
她(母親)必須冷酷無情地對待我,倘若她不小心透露了她對愛的想望,她可能會陷入更多憂懼,更多傷懷,而如此便無法支撐她的人生。我明白了,她必須將對愛的想望割捨,因為沒有人愛過她,從來沒有一個人,她因此不知道該如何愛我。她不知道她該如何愛人。任何人。」—陳玉慧《海神家族》
------------------
你可以選擇不看這篇文章,不關心這個議題。如果,你對下面三個問題的答案都是肯定的話。
你覺得你的原生家庭生活好嗎?
你喜歡你的家人嗎?
與家人生活在一起時,你覺得有趣、會感到興奮嗎?
如果你回答「不是」或「不經常如此」,那麼你對家庭或多或少有些不滿意。也許你認為,家就是家,責任、義務、角色都已註定,除非發生嚴重的家庭危機,還有什麼好壞可言?但是,某些時刻,你的內心深處是否希望能和逐漸年邁的父母談心、更接近,更溫柔、真實的交流?是否希望能在父母需要陪伴、扶持時,你能自然真誠的拉住他們的手,就像你需要他們在人生道路的轉折處拍拍你的肩、安慰鼓勵你?
和父母親接近的想望,有時,是一生的追尋。旅德作家陳玉慧在混合自傳式小說《海神家族》中書寫自己悲傷的起源。父親長年不在家,母親總是憂鬱,她從小對父母有怨,因為感受不到父母對她的愛。二十歲就離開台灣,異國流浪的過程其實就在逃避童年的缺憾,尋找愛和家。她曾經「不喜歡溫柔」,必須武裝自己,強忍悲傷,其實內心極為渴望自己能像一個女兒和父親談心,但總是失望、受傷。寫完家族故事後,她發現父母的確沒有愛過她,但「又有誰愛過他們?」從質疑到理解,她逐漸釋懷,藉返台陪伴癌末的父親到他過世,與父親和解。
與父母和解,就是與自己和解
陳玉慧的家族故事也許沉重,卻完整呈現與父母和解,其實就是與自己和解的過程。大部分家庭都有愛,但有時,家庭卻是成長過程中受挫的根源。很多人發現自己無法按照原本的人生劇本走下去時,開始探索自我,走進心靈成長的祕密花園後,才發現打結、卡住的是自己和父母的關係。
卓越藝術傳播基金會牧師黃國倫觀察,一般有兩種不健康的親子關係:一種太疏離、分太開,只有在婚喪喜慶重大事件時才有互動;另一種是太黏膩緊密,無法劃清界線,完全分不開。而很多家庭互動溝通的方式不好,不知道如何建立親密關係。
為打開心結、讓自己成長、自由,愈來愈多人參加家族治療或親密關係工作坊來學習改變。目前,台灣的心理諮商界有兩個比較大的家族治療系統,藉著類似心理劇的客觀呈現,提供參加者一個觀察者的位置,以成人角度重回原生家庭。
來自美國的薩提爾模式以「家庭重塑」的方式,深入成年行為的「冰山」底層,「雕」出原生家庭各角色之間的權力結構和溝通型態。來自德國的海寧格家族系統排列,則利用互不相識的成員即興「演出」一個人的「生命劇本」。許多人因為「看到」自己在關係中的狀態和樣貌,受到極大震撼,因而學習放下未滿足的期待,轉化負面情緒,做出改變。
父母的過高期望和權威,經常導致親子關係緊張、疏離,而且讓孩子自尊心低落。近四十歲的江智良(化名)理工名校出身,但是平均一年換一個工作。他參加工作坊想瞭解自己,卻發現對工作不滿的根源,來自他一直跟權威有衝突。
他對父親既尊敬又害怕,從小很皮,常常「按到爸爸的按鈕」而被扁得很慘;但因為很會念書,成績優異,所以「爸爸來學校都走路有風」。直到高一那年因為迷上電動而被留級,高二讀理組班,數理很好,英文、歷史卻不及格。他以為自己已經做得很好,爸爸看到成績單,只用台語說了兩個字「無效」(無藥可救),他累積多時的情緒於是爆發。
從高二到大學畢業他和爸爸沒講過一句話。大學四年,江智良看不到自己的優點,對家庭也用很挑剔的方式去看,「覺得爸爸沒教好,對他有很大的憤怒,」他回憶。直到當兵被整得很慘,發現因為父親的要求,因而培養了很強的執行力,才逐漸恢復自信,並改善父子關係。
沒有跟著長大的那個自己
很多人帶著被遺棄、不受重視的傷害長大,外表強硬,內心卻無比脆弱。擔任廣告公司創意總監長達二十年的郭惠娟,三年前被迫離職,開始全面和「不回家的自己」和解。身為老大,她發現自己從小很不滿媽媽分心力去照顧妹妹,更在意媽媽曾經說,「為什麼你不是男孩?」她發現原來自己在職場上一直拚命與男生一爭高下,就是想證明自己比男生厲害。
參加過各類成長工作坊,她看到自己對媽媽有怨懟,一直跟自己生氣。「知道有一個我,沒有跟著長大,但是為了成長,必須武裝,」她說。這樣遺棄、被遺棄的劇碼也上演在她和兒女的關係裡。郭惠娟體認,「不能強迫父母改變,只能做自己的父母。」她疼愛心裡那個需要愛的小孩,就等於和內在的母親和解。
不是所有家族故事都以衝突和決裂為主軸。呂旭立基金會諮商師王鳳蕾是獨生女,很受父母疼愛,但她卻曾經覺得這樣的愛很黏膩、窒息。爸爸是員警常不在家,她十歲就要開始自己做防颱準備,以免媽媽焦慮。她遊必有方,卻只能報喜不報憂。
但是她在工作坊裡,看到自己也在連結父母和她的那條繩索一頭拉扯,「我去抓媽媽,口中卻說『你放我自由!』」王鳳蕾很震撼,原來以為是媽媽不能承受,其實卻是自己選擇不離開,不讓自己自由,卻把責任推給媽媽。她領悟到,因為愛爸媽,所以願意打電話報平安,是自己的決定,就沒有那種「期待父母瞭解你的犧牲」的委屈。從此能夠為自己負責,接受媽媽的焦慮擔心,是因為她的愛,內心就多了一份自由。
「各種家族治療要提供的,不一定是大革命,而是小和解、小疏通和小自由,」專門出版關心現代人心理健康小眾書籍、「心靈工坊」總編輯王桂花提醒。許多人學到用成人的眼光,去瞭解父母行為背後的原因和意義,將負面經驗轉化成正面的力量。王桂花從自己觀察上下兩代對家庭的概念,因為變動太多元,中間有許多摩擦和衝突。父母那輩忙生活、忙經濟,只問有沒有吃飯、考試,照顧的是兒女生理上的需求,沒有貼心的陪伴和聊心事。「孩子像爬藤一樣,長到哪裡算哪裡,有人誤打誤撞,長成快樂爬藤類;但有人碰到不順心的事,還是得繼續長,」她形容得妙。他們不是不渴求親密和陪伴,只是從沒有學習如何表達。
改變過去對自己的意義
「我們無法改變過去已發生的事件,但我們能改變的是,我們對它的感受,它對我們的衝擊,同時改寫它對你的意義,」薩提爾家族治療大師瑪莉亞•葛莫利深信不疑。
「家族中只要有一個人改變,就有可能帶動更多的改變,」她肯定。
成長,意味著可以選擇、創造生命中溫暖的記憶,去取代小時候的缺憾。修復與原生家庭的關係,也加強每個人生命中的韌力。海寧格系統排列引導師王雪芬表示,不論父母是否完美,不管他們有沒有犯錯,每個人都要感謝父母給我們生命。接受父母是我們的父母,才能接受生命中發生的事。「如實的接受,不再抗拒,就不再需要耗費能量,和解就是『say yes to life』(認同你的人生),」她說。
老朽的眼淚 不讓子女看見…
【聯合報╱林鴻基╱新北市鴻林中醫診所院長】 2011.02.14 02:14 pm
阿婆由女兒扶著進入診間,頭部有個今早跌跤的傷口。她雙腿膝蓋有退化性關節炎,膝部疼痛、雙腳無力,頭痛、頭暈。女兒敘述著,阿婆始終不發一言。
幾年來,她來過門診幾次,今天,我忽然發現她特別蒼老,額頭的皺紋鏤得特深,眉宇擠成一塊,她無力地軟趴著腰,苦著臉悶著頭哈著氣。
「婆婆,您不喜歡林醫師嗎?怎麼不理我?」我逗著她。
「寂寞啦!」她突然迸出聲,然後長長地籲了一口氣。
「有啦,我每天和媽媽住在一起,為了媽媽,我還辭了工作。」我轉身面向女兒,她知道我的想法,馬上辯解道。
我傾聽過許多長者病患的心事。很多年前,有位老人家曾留下一句有意思的話,「林醫師,你現在還年輕,有一天你也會老,那個時候你才會真正瞭解年老被病痛折磨的苦。」
老的時候是什麼樣的心境呢?不是像張孝祥! 的「西江月」所說的「世事如今已慣,此心到處悠然」嗎?個性上的稜角銳角慢慢地磨鈍了,平靜的心不會動不動就起漣漪吧。
面對病痛的來襲,要懷抱感恩的心,感謝老天提醒自己要更注重健康。我喜歡看到一些老人家,也許是生平經過大風大浪的洗禮,老來時,臉上呈現一副滿足安詳的表情,樂於助人、對人事物都懷抱感恩的心。
台灣的教育從來沒有人教我們如何和自己相處,要如何忍受寂寞,甚至「享受寂寞」。
我始終相信,人的內心中,有一塊幽微的地方,平常不察覺它的存在,常常在沒有防備的時候,它就會翻騰上來,那種孤單,那種寂寞,是必須要自己一個人去面對的,即使是最親密的伴侶或家人都進不來這塊神聖之地,遑論和你一起分擔。
我幫阿婆頭上的傷口塗上優碘藥水,並請她女兒注意跌跤後24小時內,是否有任何神經學上的變化,至於她退化性關節炎的膝部疼痛、按照痛點理論,局部的疼痛只是一個「果」,治病要找疾病的「因」,我在臀部找到清楚的痛點,將痛點「筋結」揉開之> 後,她自述疼痛緩解一半以上。
可是她心理上的孤寂,還是清清楚楚地在那裡。真的,在內心裡的最深處,有一塊最軟弱的地方,別人都無法幫上忙,我們一定要自己從不知所措中學習站立起來。
阿婆走了之後,她的那聲「寂寞啊」的喟歎,好像又從天上空靈地向我耳際傳來,有天,我也變老朽了,我也可能變成獨居老人,我一定不要和兒女住在一起,我會放他們遠走高飛,讓他們去圓滿他們自己的人生。我不會告訴他們我的孤單寂寞,因為,我會害怕這會絆住他們的腳步,讓他們走不開、跑不遠。
他們來探視我的時候,我一定會表現得精神奕奕、神采飛揚,我一定要等到兒女離開後才讓眼淚流下來,一定,一定。(作者為中、西醫師)
【2011/02/12 聯合報】
社交場合5技巧,壁花變蝴蝶
大型聚會是最容易認識人的場合之一,但很多人在面對這種場合時,卻總是覺得特別不自在,不知道如何在短時間內認識對自己有幫助的人,也不知道如何有效率地自我表現,使人留下深刻印象,最後無功而返。透過以下5個技巧征服社交場合,壁花也能變花蝴蝶。
1 不要浪費時間等待,主動出擊:
很多人常常不知道如何開口與人交談,因此總是沈默地待在角落等人搭訕。其實,參加這類大型聚會時,正因為場內多半是素昧平生的人,就算被拒絕或得到冷淡反應也無傷大雅,所以不如積極地去嘗試,主動和人交流溝通,很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2 自我介紹時,勿使用專業術語:
在向陌生人介紹自己時,由於並不清楚對方的背景或生活環境,必須盡量以易懂的辭彙與例子做說明,避免使用專業術語或流行語,以免讓別人產生你喜歡賣弄或不正經的印象。
3 掌控談話時間,會後再私下聯絡:
一般人在參加大型社交聚會時,多半是希望能認識愈多人愈好,以增加結識好人脈的機會。因此,即使遇到談得來或值得多加認識的人,也必須尊重對方,不要巴著對方不放、賴著不走,盡量先取得對方的聯絡方式,事後再私下聯絡。此外,太過制式化地在聚會場中來回穿梭,也會顯得缺乏誠意,必須善加拿捏。
4 迅速記憶對方姓名,並在對話中適度重複:
依據自己的習慣,透過圖像化聯想或反覆複誦,建立一套記憶名字的方法,以迅速記下對方的名字,並嘗試在對話中重複1∼2次,讓對方感受到你對建立友誼所抱持的真心誠意。
5交談後,迅速在名片背後記下對方資訊:
打鐵要趁熱,為避免和太多人交談,後續想不起來每個人的特徵或興趣等個人資訊,最好能在交談之後,迅速在名片背後寫下對方的相關資訊;若是成功約定好下次見面的時間和地點,也應立即記下。
(取材自《自零開始的人脈術》,商周出版、《職場人脈經營手冊》麥格羅•希爾出版)
不識苦味的人,也就不識甘甜
作者:邱立屏
「不識苦味的人,也就不識甘甜。」-德國諺語。
名畫家雷諾瓦曾說:「痛苦會過去,美麗會留下。」
雷諾瓦晚年的時候,手指因為病痛而無法作畫,他要求別人幫他把畫筆綁在手臂上,讓他可以繼續作畫,為了對美麗的執著,即使面臨生理上的疼痛,他依然沒有放棄對繪畫的堅持。.
每個人來到這個多情的世界裡,總希望能尋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哪怕只有一秒鐘,也要讓自己璀璨一次、幸福一回。
但,幸福總是太短暫;悲傷總是如影隨形。在這個悲喜無常的人生裡,世間的滄桑悲苦、聚散愛恨,總是無時無刻不襲捲而來,每個人都會有傷心、脆弱的時候,若是身處絕境,卻無人可救援時,那心境確是無比的沮喪與低落。
人生裡,總有許許多多解不開的難題、丟不下的包袱,當我們無力去面對時,不如先學會沉澱自己、放開胸懷,學會轉彎與柔軟,當你橫衝直撞也無濟於事時,不如暫時停止自己紛亂的思緒,把自己放在一個柔軟的時間大網裡,並讓自己的心緩緩淨空。
如此,即便是曾經一度使我們難以承受的痛苦磨難,也不會是完全沒有價值,它可以使我們的意志更堅定、思想人格更成熟。
因此,面對困難與挫折的到來,應學習平靜面對、樂觀處理。
先別急著去找答案,過去,我一直認為生命中,有很多的事情是可以靠「人」來解決的,現在,我發現不全然是,有些事情是靠人也無法解決的,而有更多的事情,是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
正因為沒有標準答案,所以,更不要落入自我執著的陷阱裡。
面對人生,你要學會的是,懂得用平常心來看待這無常的世界。
我們都要善用生命中的各種挫折,不斷的練習跌倒再爬起……面對人生,你沒有逃避躲開的權利,只能迎上前去、勇敢面對。.
新網路創業潮》解決生活小麻煩 締造千萬營收╱小社群也能創造大商機
【文╱賴筱凡】
前言
找工作應徵面試還得先看臉書(facebook)?是的,一位擁有10年經驗的資深行銷經理,到一家新公司應徵時,面試官當場就請她打開自己的臉書。那麼,臉書好友數要多少才算合格?標準是1000人。這是一個真實的案例,顯示出在社群網站蔚為風潮之際,不只是我們的生活,乃至我們的工作都已面臨了一個結構性的轉變!
當臉書使用者高達5億人,它已經不再只是一個網站,而成了臉書創辦人馬克.佐克伯格口中的「全世界第三大國」,更讓「社群」成為今年網路發展最不可違逆的鐵律,也替許多年輕人開闢了一條新的創業大道。他們發揮創意,善用「社群力」,在新世代的社群經濟裡,淘出他們人生中的第一桶金。
走進隱身在臺北市羅斯福路上的愛評網,三十多坪的辦公室、三十一位員工,這是愛評網成立五年所交出的成績單。去年愛評網的營收達一千萬元,第一次讓他們從創業賺到錢,更令他們確立,靠著社群的力量,也是能夠「評」出大商機!
而一手創立愛評網的團隊,是四位年僅三十歲的年輕人。
愛吃有理 從找餐廳衍生出的創業點子
在社群經濟的大框架下,許多不懂社群在玩些什麼的人認為,「為什麼我要在上面留言?為什麼我要知道別人在談論什麼?」答案很簡單,人是群體動物,渴望獲得社群的認同感,更極欲擁有社群話題裡的參與感,只是這樣的概念很抽象。
愛評網卻在這樣的基石上出發。「我們只是好奇,為什麼沒有一個網站能夠完整的整理出各家餐廳的特色、優劣。」穿著白色T恤、愛評網執行長何吉弘不否認,創業的點子來自於他們本身的需求,為了約會找餐廳、聚會找去處,這是起源於多數人基本的民生需求—─ 吃。「工商名錄黃頁的網站很多,但它只是幫餐廳做一個陽春的網頁,寫著電話、地址。」
但何吉弘深信,一般人需要的比這更多,「你去一家餐廳前,一定想知道它到底好不好吃,服務好不好,有哪些菜色。」這些,卻是工商名錄型的黃頁網站無法提供的,「就算有提供,很多是『商業操作』出來的內容。」消費者想看的不是廣告,而是真實的評價。
在網路的世界裡,你可以迅速又便宜地搜尋到各類訊息,就像你在Google鍵入「臺北」、「餐廳」兩個關鍵字,會跑出一五二○萬筆資料,使用者卻無從得知,哪些是他們需要的資訊,「所以,我們一直非常堅持,應該不是只有我們有這類需求。」
儘管如此,他們又抓到了另一項要點,口碑。
縱使那個年代還不盛行所謂的「口碑行銷」,但「一傳十、十傳百」及「口耳相傳」這些傳播模式,卻真實地存在生活中。「所以,你到台南會吃蝦捲,到花蓮會買麻糬,到淡水會吃阿給。」就算你從來沒到台南吃過蝦捲,你也知道台南的蝦捲很有名,這就是口碑。
先試水溫 讓店家知道口碑行銷力量大
何吉弘無法百分百確定,這樣的商業模式是對的,所以他們決定先試水溫。「我們花了一周的時間,拜訪了我家附近所有店家,一一告訴他們,我們想請人家來試吃、寫評價,就算強調這是『免費』的,還是會有人不願意,一百家店只有五家願意填。」何吉弘笑得尷尬。事情比他們想像的還困難,店家不明白口碑力量有多大,更擔心這評價在網路上寫出來,是好是壞難掌控,又不像廣告只呈現好的一面。
但不是全然沒有機會,還是有店家抱著「不妨一試」的心態,就在半推半就下,愛評網開始有店家進駐了,但從免費到收費,又是另一個教育店家的難題,因為「你必須讓店家知道,分享這些口碑,是有代價的。」
所以,當愛評網接到第一個收費訂單時,創業團隊高興極了,「那是去年八月,我還記得那是一家日本料理。」愛評網副執行長葉卉婷回憶,當時的愛評網撐了三年都沒有收入,最後那家日本料理店卻賴帳,讓他們好氣又好笑。
有一次,愛評網替一家新的巧克力店做行銷,提供給網友試吃、寫評價,短短一年,新巧克力店的業績比同條街的舊店家還好,「最後舊店家找上我們,劈頭就說,你們怎麼幫他們(新巧克力店)做的,我們也要一份。」何吉弘說,這個例子雖小,卻也證明他們的商業模式是對的,因為店家開始正視口碑行銷的威力。
店家之於愛評網,其實只是愛評網站上的內容,社群之於愛評網,卻是大到難以想像的服務對象。他們一直都明白,最重要的是,社群要更喜歡這個網站,畢竟口碑是立基在千千萬萬名網友身上,社群才是愛評網的根本。
但要組織一個有影響力的社群,並不容易。
偏著頭想了一下,葉卉婷說,「你必須給使用者源源不絕的新鮮感,還有歸屬感,甚至成就感。」她不是空口說白話,而是在創立愛評網的過程中,這三大要素是吸引每月五百萬人瀏覽愛評網的最大主因。
社群是很現實的一個群體,他們不愛陳腔爛調、不愛「老梗」,追求日新又新。「所以,我們每隔一段時間就想辦法異業結盟、推新活動。」關在四坪不到的會議室裡,每次的活動前,何吉弘、葉卉婷、葉卉婷的雙胞胎姊姊、也是愛評網產品總監葉卉卿,與副執行長陳易成四個人,總會先坐下來,不斷地沙盤推演各種可能。
異業結盟 抓住社群的歸屬感與成就感
像是近期台灣大哥大主動找上門的合作案,希望把愛評網的服務放到手機上,讓消費者用手機就能找到身邊美食與精闢評論,甚至還能用手機參與美食團購,讓愛評網的服務賣進手機用戶的市場。
其次,社群歸屬感的營造更難。「如果你的網站沒有人來,空有這些活動也沒有用。」葉卉婷明白,愛評網的根在社群,如何留住這些人,是愛評網的最大課題,「你得把key man(關鍵人物)『黏』在這裡。」
為了增加社群對愛評網的黏著度,他們開始讓社群「交朋友」,「為什麼臉書(facebook)這麼紅?為什麼噗浪(plurk)、推特(Twitter)能讓網友黏在上面,每分鐘都要更新?答案很簡單,你想知道別人在想什麼,更想讓別人知道你在想什麼。」
所以,臉書上最熱門的功能是狀態更新,就像奎爾曼(Erik Qualman)在《社群新經濟時代》裡提到,「狀態更新讓使用者可以持續對生活圈裡的人炫耀、告知、宣洩。」更讓使用者輕鬆就能與生活圈保持聯繫,這也是為什麼臉書的發文伺服器每天要處理超過一千億則更新的訊息。
為了抓住社群的歸屬感,愛評網開啟交友功能,因為他們不只要黏住愛評網的重度使用者,更要把這些人的親朋好友統統拉進來。
愛評網更引進了線上遊戲才有的「威望制度」,「我們鼓勵『分享』,但要讓『分享』變得更有動力。」葉卉婷抓住線上遊戲玩家的成就感心理,複製到愛評網上。
社群是一個龐大的群體,大到可以創造出全球最大網站,也大到可以推翻一個政權,社群能載舟,亦能覆舟。問他們是否擔心社群經營不好變毒藥?「這就是網路的好處,隨時都可以喊卡。」葉卉婷笑著說,他們很清楚要經營一個有影響力的社群,必須步步為營。
儘管他們去年已經成功創造出一千萬元營收,但這只是愛評網的開始,今年他們要追求倍數的成長,營收目標訂到三五○○萬元,「影響力是會擴散的!」
《今週刊》740期更多精采文章《立即加入今週刊粉絲團 http://www.businesstoday.com.tw/facebook/》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